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中外文化交流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外文化交流方向)培养方案

2018年修订版)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

遵循学校本科教育基本定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本专业的定位是以汉语言文学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力求在注重研习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上向文化延伸,以弘扬与传播中国文学文化为目的,具有文化取向和对外交流取向两大特征。本专业落实上海交通大学“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倡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优良学风,以立德树人为旨归,为中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本专业力求培养热爱祖国和人民、思想道德情操高尚的青年学生和文化使者,他们既具备厚实的国学基础,能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拥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熟练的跨文化交流沟通技能,能积极主动地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学生完成学业后,可在政府涉外部门、政府文化部门涉外机构、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各团体组织、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跨国公司、传媒、使领馆或其他驻外机构的文化交流部门等从事中外文化交流或相关工作。


二、规范与要求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成

1. 知识构架

A1: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所达到的知识水平上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A2: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借助于某一个学科的某些片断,通过短暂的学术探索,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要学生学习经过简化的、较为完整的学科概论或常识。

A3: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这些知识应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

A4:数学或逻辑学的基础知识——在基础教育水平之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

A5:汉语言文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

A5.1:中外文学、文化基础知识,包括中外文学史、中外历史、文学概论、古代文论、西方文论、宗教文化等。

A5.2:语言学基础知识,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与域外文化等。

A5.3:国学经典,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等经典的研读。

A5.4:西学经典,包括英美、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国文学经典的研读。

A5.5:跨文化交流知识、方法与技能,包括中外文化交流史、跨文化传播实务、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A5.6:关于中外文学、文化的专题性研究。

2.能力要求

B1: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

B2: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3: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B4: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B5: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初步审美能力

B6:至少一种外语的应用能力

B7:终生学习的能力

B8:组织管理能力

B9:良好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B10:对文学艺术作品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

B11:文艺创作与批评的能力。

B12:英语交流沟通能力。

3.素质要求

C1:志存高远、意志坚强

C2:刻苦务实、精勤进取

C3:身心健康、视野开阔

C4:思维敏捷、乐于创新

C5:具有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C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

C7: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成

1.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通识教育实践活动,共39个学分。公共课程含思想政治类课程、英语、体育等,共25学分;通识核心课程共12学分,其中,要求选修《西方哲学史》;通识教育实践活动2学分。

2. 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共93学分。其中,基础课程4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23学分,专业选修课28学分。

3. 实践教育课程

实践教育环节共21学分,含各类实习、实践12学分,军训3学分,毕业论文6学分。

4. 个性化教育课程

个性化教育课程是学生可任意选修的课程,全部修业期间需修满6学分。学分来源为除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三个模块要求的必修和选修学分之外的所有课程的学分。如,二专课程学分、任选课程学分、本专业限选模块修满学分要求后多修读的学分、部分专业提供的没有学分要求的专业选修课、大学基础英语(3)和(4)、认可学分的PRP等课外科技、学科竞赛和实践创新项目等。


四、学制、毕业条件与学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行弹性学制,学制4-6年,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155学分后提前毕业,也允许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六年。学生修完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取得规定的学分,德、智、体考核合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一览表(详见“汉语言文学(中外文化交流)类课程设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