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长江学者曹峰教授应邀作“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两条基本线索”讲座

2023-03-04

2023年3月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曹峰教授来我院作题为“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两条基本线索——兼评余英时的两重‘天人合一’观”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治平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点评。讲座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的三百余位师生聆听。



曹峰教授表示,此次讲座他并不是以当代世界的需要和理想作为讨论问题的前提。同时,也不寻求借用新的理论和范式,而是希望回到文献本身,尝试依据传世文献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尊重并探求思想史的真相。曹教授指出“天人合一”是一种自先秦以来即普遍存在的、主张天和人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感通、影响的思维方式,强调从天人同构的关系框架内考虑所有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信仰、理念、价值、行动产生过重大影响。



曹峰教授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通过探寻宇宙与人生关系来展开的学问,天人关系在学术上可以具体展现为对宇宙本体、社会政治、人之本质三大问题的追问,这些议题在不同时代又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先秦时期天人关系用“以人合天”和“以天合人”两种类型加以总结,比较合理恰当。广义上的“天人合一”是“以人合天”,“天”既是不可抗拒的最高主宰、同时也是人可以遵循效法的最高原理。广义“天人合一”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一种占据主导的思想。然而,经过两宋以后二程等人的大力发扬,“以天合人”,即后起的、狭义的、孟子式的“天人合一”俨然成了先秦时代天人关系思想的主要体现,这是不符合思想史真相的。这种“天人合一”相信天以心性的形式内存于人,让“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根本来源和基本保障,至于“天”为何是人伦道德的根本来源和基本保障,则无需论证。他指出,余英时把中国轴心时代理解为“旧天人合一”向“新天人合一”的转变,把先秦本来复杂多元的天人关系单线化、狭隘化了,材料选取乃至结论导出显然有刻意配合“轴心时代”学说的嫌疑,论证过程有牵强附会的痕迹。尽管其一些观点仍值得重视,但显然在整体方法论上是有问题的,只有放弃这种有意识的配合,先秦天人关系的丰富线索和真实面貌才能展现出来。



曹峰教授精彩的讲座让大家意犹未尽,刘梁剑评议称,很长时间,我们将雅思贝尔斯等人的中国研究作为一种事实和真理看待,而曹峰教授则是通过扎实的文献对这些基本范式进行了思考,深入分析了轴心时代作为一个假说可能遭遇的挑战。但同时刘教授也认为余英时在运用相关理论时,也自觉运用了参照的方法,经过了自己的反思平衡,我们应予以余英时“以西释中”理论一些同情之理解。



在接下来的师生问答环节,与会的专家学者陈颖飞、丁宇等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曹峰教授耐心答疑,线上线下反响十分热烈。


撰稿/摄影:史飘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