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党建风采巡礼]人文学院党总支:探索建设现代形态的人文学科新路子[图]

2014-11-13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值此内外发展契机交汇之时,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学校党建工作要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新闻网特推出“党建风采巡礼”专栏,展示各院系、直属单位、附属医院在党建工作中的成绩和风采。


——在“全球中国”视野下,融合世界“新人文”发展趋势,以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研究为基本导向,探索建设现代形态的人文学科的新路子。


——通过高端师资引进,以重大项目牵引,在若干人文学科的基础性研究、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方面凝练研究方向,形成高水准的研究团队,快速在部分点上产生国内外影响力,进而发展有上海交大特色的学科群和学术流派。


——注重多元文化,个性培养,打造理念先进、结构合理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


——努力把人文学院建设成为学科基础厚实、育人贡献卓著、学术人才集聚、人文氛围浓郁的学术重镇。


在110余年的岁月中,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源远流长,人才萃聚,群星闪耀:唐文治、蔡元培、李叔同、黄炎培、邵力子、蒋梦麟、马衡、洪深、朱屺瞻、邹韬奋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都曾在交大历史上留下足印。改革开放揭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科发展新篇章。1985年新建社会科学及工程系和文学艺术系,开启了重振人文社会科学的进程;1997年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搭建新平台。进入新世纪上海交通大学着手构建人文学科新布局。2002年起,以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相关学科为基础,先后分离出法学院、媒体与设计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以文、史、哲、艺为主干学科的新的人文学院于2012年重新起步,将目标定位为小规模、高水平、有特色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基础学科重镇,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人文素质培养者和思想游牧者的精神家园。


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战略研讨,着力凝聚学科发展共识

人文学院在不长的发展阶段里,学科布局几经分化调整,班子内部、学科之间在发展目标定位,规模、排名、特色发展道路选择等方面缺乏共识,成为制约学院发展的最大思想障碍。学院党组织把抓顶层设计、战略与统筹确立为根本责任。围绕制订《人文学院新一轮学科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制订《人文学院发展十年规划(2015-2025年)》,从学院班子到学术委员会,从大牌教授到中青年教师,从教师到学生,组织各个层面开展务虚研究战略研讨,对学科发展路径和目标进行激烈深刻的讨论和反思,努力在学院发展总体目标思路、路线图、时间表等方面形成共识。


学院深刻分析当前发展机遇和条件:首先,人文学院发展的最大机遇在于学校提出的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对于这个目标而言,文、史、哲专业的现有水平是学校学科建设中的结构性短板,改善并大幅度提高文史哲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是人文学院的责任,更是人文学院必须面对的挑战。其次,全球范围内人文学科正面临某种危机,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正在被跨学科有特色的新人文学科取代。转型时期的人文学科发展为后发展的人文学科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基于大数据、现实问题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为人文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上难得的新机遇。第三,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价值混乱和价值真空的现象日益严重,已经构成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当代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小规模、高水平、有特色”逐渐成为学院各个层面共同认可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学院的转型发展被不可避免地提上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


根据学院的总体建设目标和方向,学院领导班子与全体教师一起,坚持实事求是,对文史哲三个学科的具体建设目标、重点方向、特色建设再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不求步伐的统一,但求精神的一致,形成学科间有序竞争、特色发展的策略和师资队伍引进策略。


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讨论,三个学科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思路和基本策略:中文学科力争在国内学科排名上有较好的表现,历史和哲学学科则重在特色发展。


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


中文学科着力于通过高端人才引进,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牵引,培育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文化理论、左翼文化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长三角近世文化与典籍、文学人类学与审美人类学、传记文学与传记研究等五大学科特色方向,聚集力量,形成优势,力图在新一轮学科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


东京审判国际研讨会


历史学科在“小而精”的思路下,强调通过特色建设,在国内甚至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学科影响力。在“地方文献”、“反法西斯战争”、“专门史学科交叉”和“东京审判”等研究领域,重点攻关,形成以文献收藏、整理、出版和研究为特色的地方文献研究和古典文献学,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特色的东京审判、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以及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的环境史与疾病史的研究等特色。


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成立大会


哲学学科,创建以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为中心平台、与欧洲名牌大学保持稳定交流关系的高水平国际学术研究团队。突出西方哲学中的德法哲学研究方向,形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哲学反思”和“中外哲学比较研究”的高端学术论坛,开展现代文化与文明对话研究,使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与文化哲学三个重点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国际上发生重大影响。


实施高端师资引进,重大项目牵引,凝练特色方向,构建特色团队,形成特色成果

高端人才队伍是近年来人文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头戏。首先是围绕规划确定的特色发展方向,提高人才引进与目标追求的切合度;其次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建立若干个学科特色和品牌、有利于带动若干个教师团队、有利于形成若干有影响成果;第三,通过优秀师资的“高度”,实现学科快速发展形成国内国际影响力。


通过积极引才聚才,学院正在形成各学科均由高端学者的良好态势。目前学院共有6名讲席教授,4名特聘教授,国外访问讲席教授8人,国内访问特聘教授3位,形成了若干个由讲席教授或特聘教授领衔的学术团队。


学科与研究基地建设取得重要突破。通过高端人才引进,初步形成了市、校、院三级研究平台,其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获批上海市人文社科基地,“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地方文献中心、美学、艺术与文化理论研究中心,及左翼文化研究中心等为校级重点建设平台。


连年承接国家重大攻关科研项目,立项数在校内文科院系中名列前茅。自2008年由曹树基教授领衔获得本校文科第一个重大项目以来,人文学院在近年来又连获佳绩,连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其中早期获得的3个研究项目在中期检查后,还获得了滚动支持。另外,学院还有2个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资助。


高水平论文数量与质量持续增长,保持强劲势头。通过政策宣讲及压力传递,学院教师近年来的科研实力有了明显提高,教师在A/B类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长,CSSCI论文人均发表篇数位居文科首位,学院连续两年获得学校科研优秀奖。


《法兰西思想评论》(Etudes de la penseefrancaise)


期刊编辑工作出现较大跨越。CSSCI来源集刊《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继续发挥本领域影响最大刊物的作用。中法双语学术刊物《法兰西思想评论》(Etudes de la penseefrancaise)已连续出版3年,2014年起提升为学术半年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欧洲评论》(EUROPEANA)为中英德法四国语言国际性学术半年刊,分别在北京人民出版社和巴黎Harmattan出版社出版,获得法国国家图书馆颁发的国际刊号。CSSCI来源集刊《传统中国研究集刊》将由人文学院与上海社科院合办,编辑部亦将从上海社科院转至人文学院。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获上海图书奖特等奖


《石仓契约》文献


标志性成果陆续面世。围绕学院已有的研究方向,学院鼓励团队和教师潜心学术,打造标志性研究成果。经过三、四年的“蛰伏”,东京审判的相关历史文献与研究成果在2014年呈“井喷”状:《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英文版80卷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索引》三卷、《东京审判研究丛书》等系列成果先后出版,其中《东京审判文集》入选“剑桥中国文库”;每辑8册的《石仓契约》已经出到第五辑;《鄱阳湖区契约文书汇编》、“欧洲文化丛书”和“域外汉学视野中的中国哲学”等丛书项目也逐渐面世,人文学院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学术同行。


国际学术活动极为活跃。“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纪念卢梭诞辰3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U21青年学者研讨会”、“文化政策与文化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长三角古文献整理暨《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国际研讨会”、“华人传记与当代传记潮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京审判国际学术研讨会”、“现代化与全球化语境中的伦理与儒学国际研讨会”、“国际视野下的抗日战争研究国际研讨会”等大型高端学术研讨会每年都会出现在学院和国际同行的相关网页上;小型研讨会和学术沙龙活动已逐渐成为青年教师的主场,人文学院日益成为新思想交汇和传播的集聚地之一。


基于多元文化、尊重个性差异,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

学院始终把教学和人才培养置于中心工作的地位,2013年度,人文学院共开设课程312门次,其中包括30多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全校学生受益面累计达15000多人,4名教师获通识教育贡献奖。


同时,学院还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的作用,每年邀请海内外名家学者举办通识教育名家讲堂、名家名课、文治讲坛、各类学术讲座报告,受邀学者包括杜维明、成中英、李欧梵、陈平原等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华人学者;国际美学协会会长等重要学者,亦经常受邀出现在交大校园内。


除了服务于全校的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外,人文学院的专业教育亦被同样要求高端:中文本科生连续两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异学士学位论文(TOP 1%)称号;“校长奖”、“三好学生标兵”等称号,也经常落在规模袖珍的人文学院学子头上。


合唱团在德累斯顿合唱节演出


民乐团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演出


由艺术教育中心担纲的大学生艺术团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道风景。说起校大学生艺术团,校园内的每个人都能说出她的一二;但说起人文学院与大学生艺术团,也许很多人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但就是这个只有11人组成的艺术教育中心,承担了学校6个学生艺术团体的日常训练管理,每年参加演出、比赛和接待国外团体50场次;承担全校西方音乐史、音乐理论基础、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作曲技术理论、数字音乐制作等20多门艺术鉴赏类课程,其中《交响音乐鉴赏》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他们还开设了音乐学第二学位专业课程。他们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耕耘者和奉献者。


着眼凝聚激励,完善制度环境,为学院良性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院党总支围绕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的政治核心作用。


狠抓班子建设。结合当前学院发展的实际情况,院党总支率先在班子建设方面取得共识,即主要领导要抓大放小、班子成员要分工负责、协调有序、对学院工作要守土有责。为此,院领导围绕改进“四风”,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究,提高班子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坚持集体领导,补充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梳理聚焦问题,营造学院凝聚和谐的良好氛围。


着力建章立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学院近年来着力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学院的管理服务水平。由党总支牵头,运用个别访谈、小型会议座谈等形式,了解学院师生对管理、服务工作的看法、意见、建议和期望,由此进一步修订制定财务管理、科研管理、教学管理、人才引进等工作规程,促进学院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所有重要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走上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的轨道。


人文楼 日新园


人文楼 思想角



文化艺术展出和活动


创建“美丽学院”。针对学院转型发展过程中教师感觉的加码加压多、关心服务不够等问题,学院党总支牵头,在营造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民主管理和决策、营造学院良好环境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在教师分类考核改革探索中,本着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目的,大胆探索教学减量增质、科研突出质量的任务与薪酬体系;本着对人文学科教师成长规律的尊重,实施对青年教师的帮带发展计划,促进青年教师进高水平团队;本着对学院的人文气质的诠释,推进学院廊域文化建设,“日新园”、“沙龙角”、“诗人墙”……逐渐成为吸引师生驻脚的地方。



[作者]: 人文学院 杜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