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光明日报]林同华:美是一种流动的幻象

2014-11-13

1803年,诗人华兹华斯站在伦敦泰晤士河岸边,面对西斯敏斯特教堂周边的华丽景象,心中涌起了诗句:“这是世上最美的景象。”


2013年春,比利时鲁汶大学人文学院科研院长奥特文站在上海外滩,心中再次涌起了诗句“这是世上最美的景象”。


在林同华的眼中,这两个“最美的景象”就是美学理论中的审美幻象。审美幻象是一种流动的幻象,它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场景、民族、宗教信仰等而流动,在流动的幻象中,得以感受社会和生命中某种更为内在和本真的东西。而这也成为林同华构建他的“美的世界”的基石。


今年74岁的广东潮州人林同华,热衷于用哲学的眼光探究美,用美的眼光勾连周遭万物,进而诉诸笔墨。1963年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这成了他闯入美的领地的起点。


日前,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流动幻象:林同华红学与书画艺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只见眼前笔意纵恣,重彩渲染,林同华用他的中国色彩画对绘画语言作了诸多创新,呈现出一个“中国的”“现代的”“美丽的”和“富于人情味”的流动幻象世界。“美是一个流动范畴”,1981年的全国美学教师进修班上,林同华就提出这一概念,引起美学艺术界关注。而他对美的思考,则从宗白华先生的“境界”、伍蠡甫先生的“情思”出发。


1984年的黄山画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林同华又萌生了将美学思想以绘画来表现的念头。他的书画根基深厚,6岁就开始在祖父的指导下临帖习字,先习欧体,后融汇各家而形成独具一格的行草风格。30岁时,林同华在岳父夏意超的指导下,拿起画笔学习绘画,不惑之年,又向谢稚柳、伍蠡甫、钱君陶、程十发等前辈学习书画篆刻。


对美学理论的热爱,则成为他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阶梯。林同华反复思考徐悲鸿提出的中国画的改良问题,尤其是颜色烘染方法的改良。在数十年的书画生涯中,他创作了一系列中国色彩画,表现取之不尽的大自然之美。


“美是一个流动范畴”。这一美学辩证法也贯穿于林同华的红学研究。耗费40年之功,林同华考证撰写了《圆梦:〈红楼梦〉密码》。在他看来,宗白华提出的“超感性的审美鉴赏理论”是重构红学的重要方法论依据。“真”与“假”则是《红楼梦》的两个核心美学范畴。


“流动范畴的辩证法是将美学密码的方法与历史的、时代的文字密码解读相结合。文学理论、美学理论无法解答的问题,将用流动范畴的哲学思维加以解读。”他曾对友人如是说。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