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特朗斯特罗姆
李 笠
特朗斯特罗姆,这位23岁发表处女作就轰动瑞典诗坛,在80岁高龄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仅发表不足200首诗歌的诗人,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百余位获奖者中,还没有过谁以这样少的作品,这样大的影响力获得过这份这样高的荣誉的作家或诗人,字字珠玑可谓是对特翁诗歌最准确的描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特翁的诗被多次反复地翻译成60多种语言,单是英文版本的特翁诗歌就有1500首。
特翁诗歌中独特的艺术性——揣度语言的精准深刻,描绘意境的深邃凝练,那种用最简洁的词语包容最丰富的内涵,涉及生命初始的强烈感知和带着近乎宗教体验的魔幻时刻融合在理性和梦幻筑成的文字迷宫。
诗歌那能够穿透灵魂的力量随时渗透在特翁的诗歌中,他的诗歌常常用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开头,夜行、散步、晒衣的女人…读者被带入一个具象的世界,即刻一个转念,宛如电影镜头的切换在质朴的颜色、铿锵的韵律中铺展出一片臆想的天空,特翁的诗歌的英文译者之一,诗人Robin Robertson 把特翁的诗歌引起的思想共鸣描述为“在一个瞬间的引力中找到发现自我的支撑点”。
此次讲座将于6月11日周三晚18:30点在人文学院小剧场(人文楼)举行,衷心期待您的莅临!
附: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个人简介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1931-),瑞典著名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时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翻译家,生于1931年。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至今(截至2013年1月)共发表诗歌200余首。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终于在2011年10月6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代表作:1954年首次发表了他的《十七首诗》。成名以后陆续出版了诗集《路上的秘密》(1958)、《完成一半的天堂》(1962)、《钟声与辙迹》(1966)、《在黑暗中观看》(1970)、《路径》(1973)、《真理障碍物》(1978)及《狂野的市场》(1983)、《给生者与死者》(1989)、《悲哀的威尼斯平底船》(1996)等,获得了多项国际及瑞典国内的文学类奖项,颇有国际影响。
至今共发表两百余首诗。1990年患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后,仍坚持纯诗写作。
15年来,唯一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
20年来,偏瘫的身体,仅靠一只手写作
30年来,他的诗歌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实力派诗人
80年来,他坚持用只用诗歌一种文体进行创作
附:李笠个人简介及作品
李笠,著名诗人,翻译家。1961年生于上海,1979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瑞典语系。1988年秋定居瑞典,1988至1992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读瑞典现代文学。先后出版有瑞典语诗集《水中的目光》(1989)和《时间的重量》(1990)、《逃》(1994)、《归》(1995)、《栖居地是你》(1999)、《原》(2006)、《金发下的黑眼睛》(2006)等,并获瑞典“瑞典日报文学奖”、“时钟王国奖”。译有大量北欧诗歌,翻译出版有索德格朗诗选《玫瑰与阴影》(1990)、《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2001,2012)等。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648774052 (笠翁的世界)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iveli (李笠博客,另一种对话)
李笠关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选):
特朗斯特罗姆, 或2011年1月20日
李笠
天色转黑。远方的瑞典语从电话里到来
无法听懂的词。沉默。“好!”
这是特朗斯特罗姆。他祝我生日快乐
他用左手刚弹完钢琴。对抗死亡的方式
沉默说:伟大的诗歌五十岁才开始?
“好”说:做孩子,哪怕世界到处是墙!
家人不会这样——哥哥正盯着股市
姐姐在等待着出国。她的出国梦已做了十年
他们忘了今天有人会出生
股市和出国对于他们是唯一的生日
患失语症80岁老人的声音
在黑暗中闪烁。斯德哥尔摩的雪飘落肮脏的北京
特朗斯特罗姆在故宫
李笠
门槛忽然挡住前进的轮椅
你站起身。弃下装备
铜狮随空荡的龙椅走来
向你要诗。它们想看到自己
宫殿内,日晷疯转
轰响,变成穿越黑夜的火车
我们在终点站。墙。血色
人脸像米粒在拥挤
皇帝的旅行,笑声
已变成一座刀剑横飞的市场
供稿单位:人文学院、校团委 丁晓萍 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