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青春·专栏

【我与人文学院】张咪:盛夏的相遇

2020-07-08

个人简介:

张咪,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2017年七月参加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夏令营,以哲学系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现为2018年级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董仲舒传世文献与思想文化、儒家哲学。在校期间拿到一等奖学金,青年学术论坛优秀奖,参加过多次学术会议,并于《德州学院学报》发表文章《因循而革:董仲舒在西汉官制转折点上的继承与突破》。入学以来相继担任过学院助管、助教,并负责哲学系网站建设,撰写过多篇会议稿。



2018年的9月,我和父母一起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成为了人文学院哲学系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然匆匆又夏天,一晃便两年。转眼之间,我即将成为毕业年级的一员。蓦然回首,和父母坐着出租车感叹交大校园之大的日子仿佛在昨日发生。


与上交相遇

我的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在那里我有幸结识良师益友,度过生命中最重要的四年。幸运的我在大三那年拿到了参加上交人文学院夏令营的资格。于是,在2017年的7月,我第一次来到上交。那真是记忆中最热的夏天,拉着行李走出高铁站的瞬间,浑身便开始变得黏黏糊糊。作为北方人,上海给我的初印象实在不甚美好。但当我第一次来到“拖鞋门”,我就被这里吸引住了。两年前的我,独自一人拉着行李箱,浑身狼狈地站在偌大的校园里,看着梦想中的红墙,脑海里满是在这里学习娱乐的画面。然而事实上,夏令营期间我却没有逛过这“梦中的花园”。离开的那天,妈妈在电话中问我为什么不去拍照留念?我说:现在看了,一年后来上学不就没有“新鲜感”了么?哈哈,现在想想也不知道那个时候自信从何而来。


后来回忆起中学时代曾经读过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她在文中这样描述自己与北大的相遇:“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或许我与交大也有这样的缘分吧。回到南京的第二天上午,我收到了来自陈勇老师的邮件通知,这份邮件昭示着我拿到了通往上交的“车票”。


与导师相遇


来到学院的第二节课是由余治平老师负责教授,这便是我与导师的第一次相遇。相较于第一节课武云老师轻松的课堂氛围,余老师的课留给我的印象则是严肃。在过去的求学生涯中,“严师出高徒”的观点深入我心,也正因为如此,课后我决定选择余老师做我的导师。余老师是很传统的老师,所以在我眼中的他亦师亦父。选择导师之前,我曾看到过很多吐槽导师的新闻,也曾担心自己不能够达到导师的预期,无法和导师相处愉快。但余老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他对学生的关心都是无微不至的。譬如,余老师会在每次课前关心我们是否按时吃饭,出差回来会带一些零食给学生,中秋节还让师母为我们分发月饼等等。每学年初,余老师总会给我制定一学期的读书计划,要完成的论文,参加的课程。由此可见,老师对我是持有严要求、抱有高期待的,就像一位父亲希望子女成长为所盼望的那样。


第一年的时候,我对余老师的要求感觉非常难以完成,常常担心自己无法达到他的“预期”。我曾多次和师兄师姐交流过自己的焦虑,向他们询问学习方法,希望自己能快速跟上大家的步伐。但余老师与我想象中的严师又有不同,每当我流露出沮丧、不自信,老师总会鼓励我、夸赞我,在他的肯定中,我又会调整心情、重拾自信。他对于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都会非常开心、非常骄傲。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这块顽石终是有了进步。在过去两年的学习中,我拿到了一等奖学金,在老师指导下参加了第一次学术会议,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拿到了学院青年学术论坛的优秀奖。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荣誉,都离不开我的导师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与支持。

与中哲相遇

写完我的导师,那么接下来就该谈谈我的研究方向。我的专业是中国哲学,更详细一点是董仲舒传世文献与思想文化、儒家哲学。每次说起我的专业,都会面对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哲学?为什么选择中国哲学?又为什么在上交读中国哲学?这些问题很难回答。专业的答案别人听不懂,三言两语却也说不清。现在的我往往用三个字回答----我喜欢!


喜欢是一个听上去很简单,但事实上很难做到的理由。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逐渐让位于更加现实的就业。我在微博经常看到有同学询问是否可以转去喜欢的文史哲?回复鲜少有支持的,大多数人还是劝其现实一点,“学文史哲=贫穷=就业难”成为共识。但我相信每一领域都有其中的佼佼者,也相信在现有的制度下我不会为生计发愁。唯一值得担忧的是我对于专业的热爱是否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具体来看,研一刚开始面对浩瀚的专业知识惆怅又迷惘,无从下手。但随着阅读书籍的增加,总结学习后渐渐入门,沉溺其中,与专业仿佛是一对热恋情侣难舍难分。而经历了第一、第二境界的积累后,往往会功到自然成,一朝顿悟后达到“发前人所未发之秘,辟前人所未辟之境”。作为一名入门不久的研究生,我现在正努力朝着第二境界前进。未来也许要很多年我才能走完三种境界,也许我终其一生也无法到达第三境界。但正如顾炎武所说:“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自小,少也;自大,亦少也。”以“今是昨非”之精神研学,那么学业自有所成,不必心急。


在交大的研究生生活仅剩半年了,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走。还记得本科时期第一次上中国哲学课,教授让我们把张载的《横渠四句》写在书本扉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个时候真的不懂这四句话的分量。但随着经历的增加,我越发体会到这四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现在太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前发展,而真正做实事的人少之又少。作为交大学子,我们更应该肩负起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并不只是一句口号,我们也必须拥有这难能可贵的品质,为学科发展、为社会乃至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