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青春之声

[我与人文学院]朱倍宏:在尝试中选择

2019-05-28



大学的四年转瞬即逝,在写下这些文字之前,四年来的一幕幕如走马灯般从我眼前掠过。我经历过无数的尝试和探索,也曾遇到过挫折和打击,但是我是幸运的,在大学期间的每一天都充实而有收获,在大学的最后能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仍记得参加交大三位一体考试之前,纠结志愿填报的那个夜晚。对于是否能进入交大这样一所梦想学校的不确定性,和对自己未来四年日夜学习的领域的迷茫,在那晚围绕着我和家人们。家人们有的劝我随着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的选择大流,冲一冲经济金融类的“赚钱”专业,也有说兴趣是坚持最大的动力,让我听听内心的深处的声音。这个夜晚大概是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曾面对过的。那时受到高中语文班主任的影响,对于文学作品有极高的兴趣,但是被家人所影响,就将金融填在第一志愿,汉语言文学放在了第二志愿。也不知是否是因为在三位一体的面试过程中被问到读书相关的问题而兴奋地侃侃而谈,最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交大人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了四年的学习。

进入了感兴趣的专业学习,却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每天都在激情和热爱中前行,反而,让我有了另一种疲乏感。对于文学作品,之前的那些狂热都是源于对于喜欢阅读的快乐,源于文字和情节创造的浮想联翩,然而一旦把这些文本变成了学术研究、分析的对象,变成了作业和学业压力,原先热爱仿佛在慢慢褪去。加上在和身边同专业的同学在文本分析能力等等学术能力上的差异,有时会产生挫败感。一个原本我用来放松的事物,现在成为了我的压力来源,这也让我开始反思,兴趣和专业选择、甚至职业选择,是否应该完全联系起来。从高中到大学选择专业的过程是盲目的,没有经过任何的实践,只是凭借原有的观念作出的选择。我下定决心,在这四年以内我要尝试一切可能,在四年之后的另一个人生分叉口,做出一个最适合、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大学期间社团组织的活动是我职业规划过程中找到兴趣点的萌芽。大一入学不久,我加入了交大艺术中心,这是一个承办校级晚会的组织。在他们的招新宣传中写着“晚会,由我们定义”,这让我觉得很酷。但是办好一台晚会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轻松,甚至一点都不“酷”。在它的背后,是工作人员在办公室里通宵剪着视频、编辑着台本,是大家穿着黑色T恤在后台的忙碌奔波。但是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尤其在自己的创意被采纳,或者自己做的视频和设计得到同学们肯定的时候,让我很有成就感。之后我成为了2015级军训晚会的导演、第六届绿洲音乐节的导演,当看着自己设计的舞台呈现在几千人的面前,屏幕上放的是精心挑选修剪的视频,舞台上是反复磨合编排后的节目,那一刻我觉得这就是我热爱的事物,如果将来能把这一切当作每天的工作那就好了。那时我开始打算将媒体传播类作为我之后想要发展的方向。

大二初我加入了校学联常委会,这个组织是那时刚刚成立的。它是交大第一个正式的学生维权组织,我很有幸成为他的第一批成员。相比艺术中心举办着光鲜亮丽的校园活动,常委会做的事情琐碎却踏实。我们收集来自学生的各种投诉和提案,在整理汇总后将它们反馈给学校相关部处。有时虽然也会感觉工作有些枯燥乏味,可是当看到正版软件在交大推行、图书馆闭馆时间和音乐调整、餐饮和校园设施更加符合同学的意愿,就会觉得我们正在努力让这个学校越来越好。而我们真正改变的,并不仅仅是校园里的某些设施的改善,而是学生的声音能够被校方听到,学生的权益能够有人维护,这是最重要的。恰巧在大二时,我选择了法学作为第二专业,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也对法学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时觉得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他人的权利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且幸福的事。法律工作者成为了我另一个职业梦想,法律是保护人最柔软却有力的武器,我很想带着这个武器保护人们。

虽然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已经有了初步的兴趣萌芽,但兴趣爱好过多成为了职业选择道路上一个“甜蜜的烦恼”。我告诉自己,这些是在校园背景下产生的对于某种行业模糊的憧憬,当真正当作一份职业时情况会很不一样。为了更好地规划将来的道路,我开始在这些感兴趣的领域找实习工作。

在2017年的暑假,我进入了浙江省台州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实习,参与了《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这一政府法规的起草和制定,同时协助审核行政复议案件,偶尔去法院旁听案件审理。实习的工作过程让我大开眼界,当我第一次真正参与到政府立法和相关的法律案件中,才发现一切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曾经我以为政府所做的只是一些简单而机械的文案与审核工作,所谓行政为民也只是流于形式,但是在实习期间我看到的,是政府对待法律的严谨和对待人民的细致。这体现在一次次听证会的召开,召集了和烟花爆竹利益相关的各方代表,大到企业家,小到普通居民,将初步的法规展现出来,并听取他们表达的意见,综合考虑后再对法条进行调整。仅仅是一份市政府管理条例的产生,集结了法学家、政府工作人员和普通百姓的共同智慧。

出于对传播媒体行业的向往,在2018年的6月至9月,我前往强生(中国)有限公司的消费品公共关系部进行实习。我们部门包括实习生在内只有六名员工,但是肩负着整个强生消费品的公共关系事务,对于我这个几乎0经验的新人来说,有着十分巨大的挑战。每天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参与大大小小的会议,把自己努力当作一个正式员工而非实习生参与到每个活动中,让我收获颇丰。其中最有成就感的是,在这三个月期间我完整地经历了露得清痘痘笔的上新过程。从产品研发出来后,和公关公司讨论怎样做出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到几支广告的设计和投放,上新活动的举办、KOL及社交平台的推广,最后在电商领域和线下渠道正式开售,我们这个小小团队在每一个环节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当最后看到销量不断飙升时,好像是自己培养的孩子终于有了好成绩,无比快乐和满足。 
在和我本专业相关的领域,我也有做出过一些尝试。我利用课余时间,应聘成为校园司令公众号的编辑,负责做一些人物专访相关栏目的报道。同时我也有时写写影评和文章,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在几份不同方向的实习之后,我也陷入一番挣扎——在尝试的几种生活中,我都能从中找到快乐。但是在深思熟虑的最后,我还是决定往法学的方向发展。这几种职业都能让我获得幸福感,但是法学可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带给更多人幸福。在我看来这是一份更加有意义的职业,因此在几份实习之后,我决定将法律放入我未来的规划之中去。

到了大学四年级,毕业的日子开始进入倒计时,是工作还是深造是我面临的又一个选择。与先前类似,当无法快速作出抉择之时,我会给自己多留几个机会。我一边准备出国申请,一边也报名了浙江省的选调生考试和上海一些区的储备人才考试。
在准备申请时,我也面临巨大的纠结和煎熬。由于我是跨专业,法学又是一个有较强专业性的学科,大多学校都需要有法律本科背景,而我只有二专的少量课程,在申请法学时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如果申请本专业或类似专业的研究生,那难度会大大减少,申请季也会因此变得轻松很多。在这种是否跳出舒适圈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启发。在二专课程中,我有幸结识了一个来自机动学院的同学孟昊。对他的印象始于他总是能回答出商法老师的一些高难度问题,之后发现他只是一名旁听生,他的优秀只是源于他对法学的热爱,他也渐渐不再满足于二专课程,甚至不满足于课堂学习,自己阅读了许多法学或社会学相关的专著。我与他机缘巧合成为了好友,常常向他请教一些法学问题,我发现他在法学问题上的见解甚至超过了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将我的困惑和纠结告诉了他,他对我说,如果在之前那些尝试之后,决定要走这一条路的话,就不要畏惧任何的麻烦和困难,而且能否申请上好的学校只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个小小加分项,如果真正对这个专业热爱、对未来怀有期待,那么即便在申请时没有好的结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在这个行业作出好成绩。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在申请的过程中,我因为一些学校的面试笔试表现不佳而难过,他也会关切地问是否遇到专业问题没有准备好之类的,并给予我一些建议。最后我如愿收到了几个学校法律硕士和法律博士的通知书,也非常感谢孟昊同学。他给我的鼓励和他自身对于热爱专业强大的学习能力,是我在申请和转专业时离不开的支撑。

在就业方面,我很幸运地通过了浙江省选调生和闵行区储备人才的考试,为此我和一位同样是选调生的学长进行了一番交流。他是一位人民大学毕业的法律研究生他们中大多数的同学都会继续深造或者做律师工作。当我问及他选择选调生的原因,他说,他在学校里也是很喜欢做学生工作,做学生工作其实是一项公益活动,因为学生干部本身并不会获得什么实质上的利益,虽然有这样的头衔但是主要在为广大的学生做事、谋利益。而进入社会后,政府就成了其中最大的公益组织,在为最广大的百姓在做事。而选调生往往从最基层开始服务,就更有了公益的性质。他与我的交谈给了我很大择业上的启发,由于我们的经历较为相似,加上之前我也曾在政府机关有过相关实习经历,我对他所说的颇为认同。但是在考虑之后我还是觉得,我在本科期间学习的知识仍不够负担这份为民服务的责任,我希望能在储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之后,再回来从事这份工作,这样才不会把这份工作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发挥这份工作的公益性质。最后,我还是决定继续出国深造,学习法律知识,但是这位学长与我的交流让我进一步确定了毕业后打算从事的工作和方向。

现在,我即将前往香港城市大学就读法律博士,这也许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是这四年来经过无数点滴的探索和权衡后,作出的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很感谢自己四年来不断企图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尝试新的事物,给自己留有选择的权利,同时也感谢四年来一直支持我并给我诸多建议和机会的家人、老师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