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声音·专栏

[学者笔谈]吴一波:让古典流行[图]

2013-05-31

[编者按] 继2011年上半年推出“身边的感动”系列报道受到广泛好评后,从2011年10月起,我们推出了新栏目“学者笔谈”。本栏目将陆续推出一批我校有影响的学者,重点展示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思路和做法及理论和实践,旨在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回归学术本位,浓郁学术气象,全面提升交大学术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 古典乐欣赏锻炼着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审美的素养,同时审美素养的提升又将促进思维的发展。

■ 我工作的最大意义、也是最大的乐趣,便是“让古典流行”于高校校园之中。因此,我深刻感触到:古典必须流行,古典可以流行。

■ 对于大学生朋友们而言,古典音乐并非遥不可及;而对于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只要有正确的方法、有平台的支持,古典音乐的普及与推广完全可能实现。

古典,注重内在的结构与内容,多于外在的表现与形式;崇尚正义的精神与理性,而非消极或浮躁。古今中外,有着卓越成就并长期接受古典音乐熏陶的科学家不胜枚举。在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留学英国期间创作了小提琴曲《行路难》,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中国人创作的最早的小提琴曲;钱学森,著名火箭专家、力学家,30年代初期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管乐团的小号、中音号演奏员;袁隆平,著名植物育种学家,学习小提琴;许宝碌,著名数学家、近代多元统计分析的奠基人之一,精通昆曲。18世纪的瑞士数学家、物理家欧拉,也喜爱研究音乐,写下了《音乐新理论的尝试》,书中试图把数学和音乐结合起来,一位传记作家写道:这是一部“为精通数学的音乐家和精通音乐的数学家而写的”著作;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精通小提琴和钢琴,更是一直钟爱古典音乐,他最喜爱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也喜爱亨德尔和舒伯特的音乐,熟悉爱因斯坦的人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在琴声的激发和伴奏下产生的。”

大学生拥有许多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欣赏古典作品的能力。作为一名学生乐团的艺术指导,我以为,若能够培养大学生对于鉴赏古典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汲取文化产品中的正能量,方可提升其审美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媒体素养乃至文化自觉。我工作的最大意义、也是最大的乐趣,便是“让古典流行”于高校校园之中。因此,我深刻感触到:古典必须流行,古典可以流行。

古典必须流行

古典音乐,包含有多种多样不同风格、类型、时期的音乐。狭义上,古典音乐仅指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在这一时期,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出了他们的名作。同时,他们在古典主义音乐范畴内的不同阶段推动了交响乐的发展,并充分运用交响音乐思维进行创作,把交响乐体裁形式发展到顶峰。广义上,古典音乐对立于流行音乐,泛指16世纪到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历史上具有典范意义或代表性的专业音乐创作,它包含了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和民族主义音乐时期等四个时期四种风格的作曲家的创作。古今中外,学者们总结了鉴赏古典音乐、古典作品的诸多益处,而这些对于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非常必要与紧迫的。

首先,古典音乐尊重知识、崇尚理性。古典主义的人们把追求客观知识和真理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最崇高和最重要的目标和理想,知识和真理得到了最大的尊崇。“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以其曾得出的“我思故我在”著名论断,用理性的思考推导出其他一切的存在,将西方古典式的理性知识传统进一步发展。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总体特征是主调风格为主导,形式结构明晰、匀称,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并深化。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时都遵循古典主义,比如:一种调性间的平衡、段落之间的平衡。贝多芬曾说,音乐要给人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正是古典作品结构的多线索性、科学性与其在一度创作、二度创作中给听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分别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与创造性思维。首先,古典乐作品结构的多线索性、科学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皮埃特罗.阿龙(约1490-1545年)在他的《音乐中的托斯卡纳风格》(1523年)中声称,“现代人”的音乐比老的作曲家好听,“因为他们把所有的声部一起考虑,不是先写一个声部再写一个声部”;又比如哥特的风格是纵向而不是横向构思和设计,因此要对付的是所有声部的综合体,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的单个声部。其次,在康德《判断力与批判》中,音乐又被宣称是“感觉”的数学模式,即指音程背后的、作为听觉的感官印象的数字比例,在康德看来,数理因素构成了形式,而音乐正是通过形式来表现美的而不是作为单纯快感的艺术。其次,古典乐、交响乐作品无论在其自身的结构上、还是在指挥的演绎过程中,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交响乐作品作为一种听觉艺术,不受画面、时空的制约,可以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同时,通过乐团指挥、演奏者在演绎过程中的二度创作,可以再度触发大学生的感情波澜、丰富其各种情感体验。

其次,古典音乐有助于审美素养的提升。古典乐欣赏锻炼着学生的思维,而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审美的素养,同时审美素养的提升又将促进思维的发展。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高度赞扬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认为人的自然阶段向道德阶段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中间的审美阶段,而艺术教育正是达到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手段。这其中智性往往是审美感知的内在组成部分,但如果智性成分仅仅维持在很原始的状态,审美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很大提高。而古典乐作品蕴含的深刻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能够培养大学生审美的第二直接性,即通过提升其文化内涵、完善其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以最终达到提升其审美素养的目的。 这其中,审美的第一直接性是人的本能反映。音乐首先被称作为“情感的语言”。审美是“直接而没有前提”的幻觉。而审美的第二直接性,则是个人情感体验与历史背景、生活与自然的观审所碰撞出的火花,黑格尔称之为“经过调节的直接性”,而在这其中进行调节的一个因素就是交响乐创作的历史与人文背景方面的知识。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到的审美快感是忘我关注闪现在表象中的历史的结果。而音乐之所以成为音乐,它不仅是一些单纯的音响之间的如何组合的问题,而是和人的思想情感相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它又是一个与特定时代和它的种种因素联系在一起。因此,学习鉴赏古典作品的同时,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历练、得到了提升。

第三,古典音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古典作品教育人们树立正确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理想的社会责任,赋予艺术以惩恶扬善的社会评判功能,传递正能量,把美和社会道德功用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虽然只有九部,但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理意义,始终体现了“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正义信念。古典音乐的欣赏提高了学生是与非、美与丑的辨析能力,因此早有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把音乐与建立社会道德准则看成是密切不可分割的,认为“乐者通伦理也,乐清而伦清”。而在西方,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狄德罗说过:“任何雕刻和绘画都应该是一句伟大格言的体现,都应该是对观赏者所上的生动的一课。诗人、艺术家是人类的教导者,人生痛苦的慰藉者,罪恶的惩罚者,德行的酬谢者。”某种意义上说,古典的艺术作品是高尚完美的化身,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形象。

第四,古典音乐促进和谐统一。古典主义的精魂正是对静穆、均衡、和谐古典审美理想和独特之人文精神意蕴的诊释。西方古典时期的那些艺术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确实是和谐优美的典范,无论视觉感官上还是内在精神上都直接给人无穷的快乐和享受,比如古希腊时期的《米洛的维纳斯》和《掷铁饼者》,达·芬奇的《蒙那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表达了潜藏在事物表象下的一种内在的逻辑——和谐的体现,而西方整个古典时期的绘画、雕刻艺术都把这种和谐形象作为直接的审美目标。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的宇宙观都是崇尚和谐的,中国有个成语“琴瑟和鸣”,它讲的既是音乐,更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从古到今,主流音乐所体现的,无不是平安吉祥、其乐融融的美好和谐景象。而古典音乐作品主题高尚、结构完整、乐音和谐,因此不仅可以对高校学生的思维、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亦能够促进全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

古典可以流行

笔者至今执棒交大学生交响乐团进行了20余场“交响乐普及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演出,通过各类交响音乐会,古典音乐走出了高高的殿堂,与高校的师生近距离接触,引发了众多大学生朋友对交响音乐极大的共鸣与浓厚的兴趣。在广受欢迎与好评的同时,我感到对于大学生朋友们而言,古典音乐并非遥不可及;而对于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只要有正确的方法、有平台的支持,古典音乐的普及与推广完全可能实现。

首先,要有正确的方法。一方面,在演出曲目的选择上,尽可能安排一些耳熟能详、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作品,缩减听众的距离感。诸如家喻户晓、流传广泛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旋律曾被很多流行音乐引用的莫扎特《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以及电影音乐《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的主题曲,都非常受欢迎。另一方面,在现场的演绎上,多一些讲解与互动。比如普及音乐会中,或者我们老师会介绍乐队的乐器、并请声部同学配合当场演奏,或者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奇闻轶事,有了这些解说,同学自然就产生兴趣了;又比如,一些节奏平稳的进行曲作品,我会现场邀请观众上台参与演出,当拉近了演员与观众间距离的同时,同学们和古典乐的距离也拉近了。

其次,要有平台的支持。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因此古典音乐的普及和推广需要借助平台。而幸运的是,从政府到学校,都十分重视美育工作、学生素质教育。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教育部办公厅在2005年4月下达了“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普及高雅艺术活动的通知”,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采取组织国家级艺术院团和优秀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演出等形式,并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而上海交通大学美育方面的眼光与胆略更是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从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门类繁多的艺术类课程,到盛况空前的“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都为交大学子提供与高雅艺术、古典艺术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最后,音乐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其无处不在。而当今高素质、高学历的大学生们,是国家的未来、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力军,应当拥有对于艺术作品的鉴别力、鉴赏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和文化自觉。古典音乐拥有严密的逻辑、广袤的内容、丰富的情感、深奥的哲理,必定能触发大学生朋友们的共鸣。闻古典之音、悟古典之道,以启迪智慧、拓宽视野、激发想象力,唤起对美的追求。

学者小传

吴一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负责《音乐欣赏》、《西方音乐鉴赏》等课程,同时担任交大学生交响乐团常任指挥。上海音乐学院指挥专业硕士,上海音乐家协会管乐考级评委、上海市管乐协会小号研究会副会长。曾指挥交大学生交响乐团获2004年上海“布谷鸟”学生艺术节西乐比赛一等奖,2005年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西乐比赛一等奖,2008年上海市“布谷鸟”学生艺术节西乐比赛一等奖,2009年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西乐比赛一等奖,2012年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西乐比赛一等奖等。率团在上海市各大高校举行了数十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暨教育部交响普及计划),广受好评。曾赴美国、欧洲、新西兰、日本、香港等国家地区交流访问演出,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获广泛认可。

[作者]: 吴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