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声音·专栏

[学者笔谈]张玉梅:校园﹒自然﹒我们[图]

2013-05-31

■ 汉代经学家、文字学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人,天地之间性最贵者也。

■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哲学诠释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讨论一个最伟大的问题:人之为人以及对“善”的选择。

■ 美学家说:人类的美感并非人类一脱离了动物界就具有了的,而是经过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实践的结果。

■ 宋代文学大家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最近觉得自己像飞驰起来的自行车轮胎,高速运转,风雨兼程。偶尔遇到红灯便一个急刹车,刹车不稳便会溅一身泥巴。“学者笔谈”也是一次急刹车,令我有了今夜的冥想,是一种久违的、灯下的沉思与静默。

校园小荷

2007年到交大中文系,我做了F0709101班的班主任。之后的四年,陪着我的学生们一同成长:他们渐渐长大,我越来越忙。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应二年级学生的要求,每年我都会为新生写一首小诗,作为致辞。这样的致辞就如下面这首《新荷叶》,表达的总归是对新生的欢迎、喜爱与期待:

新荷叶

夜雨清凉,淅淅时断虫鸣。著我荷衣,带风履水盈盈。泥间筑舍,采霹雳、亮我轩庭。纤腰兰芷,菲菲芳舞娉婷。    

腾跃潜蛟,欢歌波底穹冥。乍醒灵鼋,漫行晶府混明。一忽晴翠,东君降、云卷风轻。几枝摇曳,尖尖才立蜻蜓。

填这首词的夏季,有号曰“梅超风”的台风登陆。其实台风对沪上影响不大,闵行校园虽然也受了“梅超风”的影响,但也不过是那两天风大了点,雨紧了些而已,世界依然一切清平。所以我宁愿与新生一同分享我对风雨的感受:在盛夏之夜,在清凉的雨中,听着时断时续的虫鸣,想象自己成了屈原笔下的山鬼或水神:穿着荷叶的衣裳,系着风轻的衣带,轻盈地飘行在涵泽湖上(交大三湖,思源庄重,思春轻俏,涵泽更诗意些)。倏而一转,这个水之灵仙又飘转入水底,在泥泽之间筑起了停歇的屋舍。她还采来经天的霹雳,作为照明的灯盏,于是小小的轩庭顿时晶莹碧透、澄澈辉煌。水中、岸边的兰花芷草也纷纷起舞,扭动着纤纤腰肢,倾吐着氤氲的芬芳……忽而雷声乍响,蛟龙腾跃,海底世界欢声一片,连百年的灵鼋也睁开睡眼,悠悠然漫行于水晶宫殿……再一瞬,风雨雷霆散尽,雨幕黑夜消褪;东君驾临,天晴云卷;微风轻送,翠叶婷婷;静谧的湖上,飞来几只蜻蜓,落在含苞待放的尖尖小荷上。——这尖尖小荷,就是刚刚入学的年轻的交大学子们。

丰饶校园与人文学子

有时候,新生致词也不免啰嗦些。就如下面这首《夺锦标》:

夺锦标·庚寅年寄人文学子并忆南洋公学唐蔚芝老

盛夏难收,立秋先至,万木蝉鸣如织。蔼蔼桐樟桃李,横纵河湖,丰饶如意。问收成几许?数千百、风流凭议。喜莘莘、学子登科,更萃人文济济。  

因念南洋蔚老,肇始宣元,抱著人格经义。为训俭勤敬信,刚弱明愚,化为才器。任荣华贫贱,安能移、全成骐骥。料欢愉、性理兼长,百年文章今继!

闵行校园之大,居全国高校魁首。交大不惟大,且植被丰富风景秀美,这也是校园的一大特色。就花草树木来说,思源南路夹道的是香樟,宣怀大道多的是梧桐,立交桥下有成片的杨树,南洋西路上种植着大片的梨树、樱花,新行政楼后有新辟的植物园……还有桃树、紫叶李、银杏、桂树、枫树、水杉、腊梅、玉兰、茶花、紫薇、含笑以及数不清的花花草草遍布在校园的楼前河后、角角落落。春季的校园繁花乱眼,秋日的校园色彩斑斓。穿越校园的几条河中也有大大小小的鱼儿畅游嬉戏,偶尔还有闲人垂钓河边……我听到过不少同事或参观者感叹,说交大的校园风景可与欧美名校媲美;也看到不少附近居民将校园当成茶余饭后、待客弄孙的私家花园。闵行交大非处闹市,想来不会有武大游人成灾的隐患,反而能于乡下一隅与周围市民相安互动,我以为这是个好气象。

这首《夺锦标》从校园的河湖树木全景起兴,寄新生以厚望:新生入学在九月份,暑夏将过,秋节将至。行走在校园里,仍然听得到时断时续的蝉鸣。丰饶的收获的不仅来自花草植被,也写在校园中师生们充实的脸上。尤其在新生入学之时,作为文科教师的我,每每想到历史赋予交大人文学子的厚望:汇入理工科尖子生洪流的少量文科生,开始渐多渐强,他们也将成为交大梦想的一部分,也必将谱写千古风流人物的新篇章。因为交大不惟校园大,植被丰富,且有着百年老校的传统。这个传统也包括人文底蕴: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也重文科。1907年接任交大校长的唐文治就是一位国学大师。在唐文治主持校政的14年时间里,他提出、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治校主张和制度,影响甚大。发展文科在内的综合性大学的理念也贯彻在他的身体力行中。早在1909年,交大设置有“国文科”,每逢周日他亲自上课,给全校师生讲授国文。他还亲自编著国文教材,著有《曾子大义》2卷、《国文阴阳刚柔大义》8卷、《论语大义》20卷、《孟子大义》7卷、《大学大义》、《中庸大义》各1卷。此外,他还编了《人格》一书,作为道德教育的范本。他还著有国文类著作《茹经堂文集》、《十三经提纲》、《国文经纬贯通大义》等。唐文治时期交大的校训为“勤、俭、敬、信”。当时学校大礼堂悬挂的联幅为:“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虽愚必明,虽柔必刚”(上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存者能,所过者化。”(下联)。正因如此,唐文治之学术造诣被推崇为:“性理”兼王守仁朱熹之长,“文章”可继韩愈欧阳修之后。——所以《夺锦标》收尾时希冀交大学子也能继承老校学风,终成骐骥,谱写交大在新世纪的万古文章。

人性当贵,人格当自珍

有一次为新生致词,本想写风格一贯的诗词,结果却改为议论文式的随笔。随笔有感于近年来与校园有关的新闻:

人性当贵,人格当自珍

21世纪初,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大地,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地沟油事件……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陷阱叠现,普普通通的一个吃字,一时间竟成了令国人无从下嘴的艰难之事。2010年10月20日,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接着将伤者连刺八刀致死。年轻的学子似乎轻轻松松地就送走了别人和自己的两条生命。2011年10月13日,两岁儿童小悦悦,在自家附近的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其后的7分钟时间里,18名路人视而不见漠然离去。小悦悦最后虽经一位拾荒阿姨救起,但终因抢救无效而在一周后辞世。

媒体鼎沸,舆论哗然。一浪又一浪。热议、谴责、质疑、批判……我也一样。但是,这个喧嚣后的夜晚,灯下静思时,我却什么都不想说了。我扪心自问:如果我也在商,拼命地赚钱,期望有了钱就有了一切,那么我就“一定”不是那些黑心商人之一吗?如果我也有这样一个孩子,周末都在拼命备考,他的世界除了考学、考级、升学以外什么都没有,仿佛被隔绝于一切人情世事之外,这孩子难道真会懂得自己的、别人的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吗?那18位,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差不多都比拾荒的陈阿姨学历高吧?如果我也在现场,难道我就“一定”不是那18个路人之一吗?……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些人究竟是怎么了?我们还记得什么叫人命、人性、人道、人品、人格、人心、人和这些字眼吗?我们还是自古以来就自诩为“天地之间性最贵者”的“人”吗?

什么叫人命关天?天者,颠也。颠者,头也。头者,人命也。人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人之命,就是天之命。漠视人之生命,就是漠视天之真命。人类如果不懂得珍惜人命,与逆天而行是一样的,终将被天命所灭。也许有人说:“人命关天这是自大的人类自己说的,可不是别的动物、也不是草木,甚至也不是上帝说的。你这样说,陷入主观天命论了吧?有因果循环论的嫌疑吧?”非也。人命关天,说的是人和天道,即人和自然的关系。难道人能逆天而行吗?难道人能逆自然而动吗?人类从落脚于地球的那天起,就餐风饮露,含英咀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同止同息,休戚与共。人之命,天赐之;灭人命者,天必诛之。

人和天道的关系、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之所以号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不仅因为人类有强健的体魄,有聪明的大脑;也不仅因为人类能制服野兽,役使外物,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更不仅仅因为人类凭藉上述种种而最终于弱肉强食中成为地球的胜者,主宰世界。人类之贵在于人有人性。这人性虽不免生而丑陋但总能努力向善除恶;人类之贵在于人道关怀。这人道关怀就是推己及人关爱别人,人之老、人之幼皆会牵动我心;人类之贵在于追求人品。人品即天地尊亲师,即仁义礼智信,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而无品与禽兽何异?人类之贵更在于人格。人格是所谓人类的资格,是人类最起码的道德素养。人格底线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权利不容践踏,珍惜他人以及他人生命就是珍惜我们自己;人类之贵还在于当人模狗样、人面兽心,乃至草菅人命萌芽、出现、趋于泛滥时一定会有人揭竿而起,会出现人心向背,必会有人性的光辉重新绽放光芒!哪怕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亦必求得浴火中涅磐重生的人和!

人性当贵。人格当自珍。

这篇随笔后来没有给学生,我把它压在了自己的案头。不仅因为新生致词不宜如此长篇大论,也因为不大习惯发表如此正言厉色的时政评议。

人之为贵、向善、求美、与自然相安

文字学家许慎说人性最贵,哲学家伽达默尔说人类选择向善,美学家说人对美的感受与追求立于物质基础之上,而我想俗化一下大文豪苏轼的诗句:清风明月不要钱,无尽宝藏任君遣。这样的想法融在了我写给毕业生的致词中:

莺啼序

清凉骤随夏雨,荡萧萧疏户。惊白鹭、潜入杉木。且赏寰宇霖雾。摧岸柳、思源畔处。晴天碧碧夭桃树。念离情切切,丝丝早挟风舞。

四载庠庐。十八学士,暑寒梧桐路。溯经史、根柢西东。到连天芳草处。趁熹微、撷芬啜露。骋天马、浑接天暮。海内惊,二十文章,才倾天妒。

白头鹎老,又见柳莺,子规声声语。故园里、一夜熏透,早是丁香,串串玲珑,染蟾华去。涵泽波动,泠池萍碎,吴钩冷冷听笛绪。莫凭栏、珠曼沙华曲。三途河岸,年年心赤空空。芳菲散尽丝缕。

夜阑雨穆,点点滴滴,总乱人心愫。暗重问、殷殷何诉?乃造其天,遗大投艰,餍心为务。匡时济世,合谊明道,器识志趣文章殊。理纷纷、惟谏寻常路:躬耕千亩城南,终入城中,好吃五谷。

此词第一段写思源湖夏景:那一天坐在包玉刚图书馆看书,享受着夏雨带来的丝丝清凉。偶尔抬眼看看雨幕,它们潇潇涤荡着窗户,惊飞了杉木中栖息的白鹭。看着在雨中摇曳飘飞的柳枝,想起雨前亮丽的碧碧夭桃,忽然心情有些黯淡和纷乱:我的这届学生快要毕业了。

第二段回溯毕业生四年的大学生活。07年入学的这届中文系本科生是交大恢复中文系招生后的第二届,一共有18位。诗中的“十八学士”既是茶花的品种之一,也喻指这18个学生。从莲花路校门进来,有连天的芳草,有夹道的茶花,有趁着曦微晨读的学子,还有有华灯初上时走出图书馆的学生娃。谁又能说这些孩子不是从交大出来的第二个李叔同,不会文章惊海内,不会天妒其才呢?

第三段以校园里常见的白头鹎、柳莺、子规入题,拟写大学时代的亲情与爱情。白头鹎小而可爱,头上有白如冠,故名。大学读到三、四年是为“老生”,但他们就像这白头鹎,自诩廉颇老矣,其实青涩。在闵郊不眠的夜里,北来的学子想家,于是梦中弥散着丁香的芬芳;南来的孩子失恋,于是夜坐涵泽湖吹笛。大学恋情,就如同那叫做曼珠沙华的彼岸之花,惟因“花开不见叶,叶生花已谢”的遗憾与唯美,才更显纯真、隽永、余味悠长。

最后一段有些老生常谈,却是不能不讲:盛宣怀等前辈期望交大学子成为国之栋梁,希望他们学贯中西,希望他们明正义投大道,希望他们担当匡时济世的大任。——这样的期许直至今天都鲜活明亮,这分明就是交大今日之步伐和明日之愿景。而且,最最重要的,前辈们所期许的与我们所希望的是一致的,那便是:国际一流名校梦想的实现,一定有一个内涵,叫做人之为贵,富于人文关怀;一定有一个追求,叫做人之向善,悲悯苍生;一定有一个外壳,叫做人之为美,不流于物欲;一定有一种境界,叫做清风明月为友,山水田园相安。而且,所有伟大的梦想都起步于卑微,践行于平常。所以诗末是我想寄语毕业班学生的:理想惟高远,走路要寻常。躬耕于城南的日日夜夜之后,希望学子们入得城中之时,仍然一身淳朴,五谷为食,踏踏实实做人。

学者小传

张玉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字学、训诂学博士,古典文学-语言学教研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鲁汶大学中欧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专业方向为语言学、文字学和古典文学。

任课情况:通识核心课程“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中文系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研究生文字学、训诂学。近年所获教学奖项:“秀我教学风采二等奖”、“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华山国际奖教金”。

近年主要著述:《汉字汉语与中国文化》、《古典诗词鉴赏与写作十讲》、《王筠汉字学思想述论》等;主要学术论文:《<说文>六书体系对汉字学理论的奠基意义》、《国际化语境下汉语母语者新词取象思维》、《古文字视角下的王筠相兼说》等。

近年涉足的相关思考与工作方向:跨文化视野下的语言学和文学、高校双语教学与国际化办学;兼职“上海交通大学-鲁汶大学中欧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成功达成人文学科的互派交流协议、科研合作协议,并已顺利派出交流学生与科研教工,探索并致力于建设良性、高端、国际化的教研阵地。

在研情况: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汉字取象研究”负责人。


[作者]: 张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