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声音·专栏

[学者笔谈]任玉雪:阅读·思考·表达[图]

2013-06-04

■ 学生时代的广泛阅读会让你受益终生。视野的宽度可能决定了你未来事业的高度。
■ 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的能力。
■ 写作与演讲是思考的逻辑性表达。

    来听历史课的学生,大多是想听一听故事,一如当年的我。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偷偷地将妈妈填写的经济改为历史,就是因为从小痴迷评书故事,从而成为班级里为数不多的第一志愿。到历史系读书后,我发现上课不仅仅是听故事,还有很多学术著作要读,就有些苦恼。至今还记得老师苦口婆心的告诉同学,一定要阅读经典著作,一如现在的我。
    近年来,我主要为本科学生讲授《清史演义》和《美国的文化与历史》两门课。从“清朝”到“美国”,希望同学们在清史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如何坚定的走向未来,树立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也希望同学们在美国史的学习过程中,了解美国是怎样在两百多年的短暂时间内成长为一个强盛国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始终认为,不能在历史中找到自信的民族,就永远无法建立真正的民族自豪感;不吸取他国优秀品质的国家,也很难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由“清朝”到“美国”,体验东西方在文化、信仰、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理解人文核心价值的多元精神。
广泛的阅读
    虽然中国是文明古国,但读书似乎并非现代中国人的爱好。据《中国青年报》调查称:“中国人年人均读书量仅为一本,远低于人均64本的以色列。”我猜想,由于记忆性知识成为高考的重要内容,从小学到高中,带着并非愉悦的心情反复熟读甚至背诵课本、作文书、教辅书,使中国人对书产生恐惧。或者简单的认为,读书是为了考试,不考试则不用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书本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曾说过:“凡事只靠自己去认识的人,用于每件事上的时间和精力只能有限。这样的办法将使他的精神处于永无休止的忙乱状态,从而妨碍他深入研究任何一项真理和坚定不移地信守任何一项确定的事实。他的智力活动虽然是完全独立了,但却是软弱无力的。”不做“软弱”之人,无疑需要大量的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知识的获取非常迅捷,但海量信息会瞬间将你淹没。倘若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系统阅读,便能迅速提高我们对以往高度的理解。翻开经典著作,你与大师的智慧会越来越近。
    我在讲授《美国的文化与历史》和《清史演义》课程时,发现通识课与专业课不同,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生动,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按照教学周,结合授课内容,列出两个长长的书单,通常有十几本书。交大低年级的很多同学每学期要修八门左右课程,学业压力较大,要求所有学生精读所有书籍是不现实的。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我发现给予学生适当的压力是有益的,将阅读作业分为三个层次,时间充裕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精读书目中的所有图书;时间紧一些的同学,可以选择同一主题下的几本书来读;阅读时间最少的同学,至少要精读课程推荐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的过程,也是与大师对话的过程,思考、感悟,撰写读书笔记,让学生体会到与书为伴的乐趣。潜移默化中,让大师的思想成为每位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石。
    阅读的领域要尽量广泛,不要局限于专业。中国大学生一般在入学之初,已经选定了专业,因此在学习上会有比较明确的专业方向。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无疑是全球精英人才的竞争。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中清教授认为:“如果说十九世纪为‘革命’和‘帝国’所笼罩,主导二十世纪的是‘反殖民’与‘反专制’,那么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是‘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复杂矛盾――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与全球霸权之间的互动与抵制。”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复合型人才无疑更具有优势。
    上海交通大学十分重视通识教育,尤其是最近学校改革的重要成果——暑期小学期的创立,为同学们提供了大量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极大的促进了非人文专业学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近两年,交大在暑期小学期中的不少课程还聘请国际著名学者任教,以全球视野探讨当代重要议题与国际前沿学术问题,涵盖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工程学、政治学、哲学、文学,全英文授课,为学生把握人文核心价值的多元精神,应对当前的全球化挑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何选择书?
    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一杯茶,醉心于一个故事,这样娴静的日子令人神往。我这里只说说与职业理想相关的阅读。
已入不惑之年的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人生要有规划,不能随波逐流。如果把人生比作旅程,你慢慢会发现,这是一次只有单程票的旅行。如果你在20岁的时候,已经有了坚定的职业理想,那么祝贺你。年轻有为者,都是在别人还在迷茫的时候,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大学四年真的很短,要尽快找到自己有兴趣所在。
    如果你想走专业道路,考研、读博,在选择专业方向之前,一定要对研究方向有深入的了解。试想,你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来学习,但毕业后,你发现自己并不热爱这个行业,这可能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了解专业方向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专业文献,充分了解国际前沿学术研究动态。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我都会隆重介绍交大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在这里,你可以查到交大所有专业的世界顶级期刊,几乎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学者的研究领域和论文。在读研之前,尽量充分了解专业的相关情况。和一个在美国读博的交大学生聊天,他说每个星期要向导师汇报二次工作进展,有时候尽管很努力,但还是没什么成果。在组会讨论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在很多问题上一无所知,因为是博士一年级,相信导师也会理解。但最令他感到诧异的是,一起入学的一个印度学生,好像无所不知,每次都在滔滔不绝地讲。也有的同学,拿到的邀请虽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也不愿意放弃出国读书的机会,实际上,选择了一个专业方向,可能会是相伴你一生的事业,在决定之前深入了解,至关重要。
    如果职业理想是进入公司或政府的管理层,学生时代要尽量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即使你是学理工科的学生,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种书籍,也会让你受益。据说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对毕业十年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最成功的毕业生已经进入管理层,主要是与文字打交道,写各种项目计划书和总结报告,而非从事具体的研发工作。进入管理层,决策关系到公司的发展与命运,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时代的广泛阅读会让你受益终生。
    基础知识的宽度可能决定了你未来事业的高度。现在大学生可以跨专业选课,我是非常的羡慕。在我读书的年代,还没有这一说法,隔一个专业,就隔着厚厚的墙,没有任何选课的自由。要好好珍惜跨专业选课的机会,如果选读了非专业的课程,就要精读这个领域经典书籍,多多益善。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往往会给你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灵感。
如果在读书、选书的时候遇到困惑,多和老师聊聊。师者,传业、授道、解惑,如果你愿意和老师聊聊,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愿意提供参考建议。过来人的几句话,可能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思考与表达
    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要有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查询已经非常便捷,我们不再需要把自己培养成字典式人才,分析与判断能力才是最为重要的。
    拿起一本书,先看看作者的背景与其所处的时代。书籍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完成的,都会带上时代的印迹与个人的见解,甚至偏见。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教育,直接决定了他的观点。无论多么伟大的著作,都可能会有局限性,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
    不仅要记住经典著作的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作者论述的逻辑。如果你的记忆力很好,可以轻松记下经典著作的所有内容,这当然很好。不过,如果记忆力不太好,也没关系,除了闭卷考试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查阅各种书籍的具体内容。最为关键的是,合上书本,你要记住书的知识体系是什么,作者论述的逻辑是什么,具体的内容,熟读之后自然了然于心。
    写作是思考的逻辑性表达,总结读书体会最好的方式是写读书笔记。有的同学会说,读一本好书,往往满脑子都是想法,但是落笔的时候,却又不知如何下笔。将飞扬的思绪表达出来,的确是一个难题。一个简单的方法是以问题为核心整理自己的思想,即紧扣自己最有兴趣的一个问题,层层深入的展开讨论,不要写成“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流水账。写作语言要简洁明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讨论。
    前几日的新闻讲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李建中教授认为:“博士不管做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问题始终是科学研究的心脏,不管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做工程的问题,一定要知道做这件事是为了解决真正的问题。”看来不同学科的要求有着相似性,只是人文学科中的问题,可能是思辨性的命题,并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演讲是思考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也更重要。奥巴马的精彩演讲让人印象深刻,梅花香自苦寒来,美国人的演讲口才是多年训练的结果。我在密大访学的时候,对同学们的口才印象特别深刻。密大的人文类课程,既有百十来人的大课,也有十来个人的小课。大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小课则特别随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轮流发言,共同讨论,你会看到本科学生也会像教授一样,侃侃而谈,阐述自己的观点。从同学们自然的神态中可以推测,这样的发言是经常性的。
    我将密大这个有益的经验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为了给同学们提供锻炼口才的机会,增加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我的课程特别设计了限时演讲环节,时间是8分钟,可以是个人,也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演讲的主题与课程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点评。很多同学会发现8分钟的时间很紧张,这就需要凝练观点,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众多的同学面前,逻辑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同学们在演讲时表现出来的气魄、勇气和智慧,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相信同学们也会在这样的锻炼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我相信交大的莘莘学子中一定会出现引领未来的领袖人物。
学者小传
    任玉雪,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八旗制度、清代东北地区的政治与经济,美国的历史与文化,以及GIS地理信息系统与历史学的交叉研究,主持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基于数据库的晚清吉林省双城府赋税研究(1815-1911)”。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译著(与他人合译)《大地与人类演进:地理学视野下的史学引论(A Geographical Introduction to History)》2013年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003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2008至2009年度,在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师从李中清教授(James Lee)做博士后研究,曾获SMC晨星优秀青年教师奖。
    2010年12月5日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中清教授、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社会学系康文林教授(Cameron Campbell)合作,创立“中国东北历史与社会研究中心”,是集研究与教学与一体的学术机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以清代辽宁多代人口数据库为基础的人口行为与社会;制度与社会;移民史、宗教史与经济史等研究领域。研究中心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加强东北地区历史与社会的研究,促进人才培养,中心已经成功举办二期 “清代辽宁多代人口数据库暨社会人口学研究暑期学校”(2013年开课时间详见中心近日通知),中心成员合作申请到中国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一项。

[作者]: 任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