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媒体·专栏

[上海热线]李欧梵教授空降上海交大做客“名家讲堂”[图]

2014-10-27

李欧梵教授资料图


什么是“世界文学”?我们又应该如何从世界文学的是视野角度反观“中国文学”?10月20日下午,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哈佛大学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李欧梵先生系列讲座“从世界文学的视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拉开序幕。李欧梵先生本次做客交大通识教育“名家讲堂”,而且是连续四讲,这在交大通识教育“名家讲堂”历史上是第一次!第一讲的主题是:从林纾的个案窥测“帝制末”的文化心态。


此次李欧梵教授的讲座可谓是然广大的交大学子们等的好苦,早前交大原计划开设的《从世界文学的视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因为李欧梵教授年事已高而无奈取消。交大学子们怀着对李教授的崇敬之情终于盼来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讲座正式开始前,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代表学校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对李欧梵先生做客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名家讲堂”表示衷心感谢,朱健指出,从世界文学的角度解读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对于提升交大学子的人文素养、打开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十分有利。人文学院副院长丁晓萍主持本次讲座。


整场讲座,人文学院100号几乎座无虚席,可见李欧梵教授的“魅力”非同一般,现场不少交大学子为了听李欧梵教授的讲座索性席地而坐,陶醉在李教授讲座中。李欧梵开阔视野与生动讲解,使现场听众深受启发。讲座的最后,李教授还接受了现场多位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就世界文学、林纾翻译、维多利亚时代与近现代中国等话题展开对话。


什么是“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既指获得世界声誉的各国民族文学经典,也指以世界主义视角观照民族文学的研究。世界文学既指获得世界声誉的各国民族文学经典,也指以世界主义视角观照民族文学的研究。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是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的学术研究。基亚将世界文学看做是比较文学的基础,比较文学是由于世界主义的文学的觉醒而产生的,它兼有历史帝研究世界主义文学的意愿。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李欧梵教授讲座现场资料图


在长达两小时的讲座中,李欧梵教授着重探讨在晚清的保守文化氛围中,林纾是如何通过古文翻译策略来引进西方文化的。他从林译小说在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备受推崇、和在今天的备受冷落开始谈起,娓娓道来林纾的翻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乃至白话文体建立的影响。他特别谈到林译哈葛德小说的情况,先从林的序跋中探讨他对哈葛德小说主旨的看法,再进一步探讨翻译的文体和形式问题,最后比较这两位同时代的作家的保守心态和复古思想。


李欧梵指出,林译小说的文体既有古文的优美,又夹杂通俗白话的片段,这显示了林纾作为帝制末年传统文人的复杂心态,亦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李欧梵还强调,晚清的翻译和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发生密切相关,文学翻译应该被纳入文学史叙述的整体之中。此外,研究晚清的翻译,必定要探讨“大清帝国”同“维多利亚”时代大英帝国的文化关系,方能取得全球性的观照。


多年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致力于举办高端人文系列讲座,目的就是邀请海内外人文艺术领域一流学者与学生共同探索古今文明、中外文化,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深化他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借助跨学科对话,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尤其是自学校开设通识教育“名家讲堂”以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已经为学校邀请到了包括杜维明、陈平原、成中英在内的十多位海内外一流学者,为交大学子带来了诸多精彩的人文讲座。但如李欧梵讲授此次以系列讲座形式连续四讲,在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名家讲堂”历史上尚属首次。


上海交大资料图


上海交大人文学院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是基础人文学科教学与研究的重镇,不仅肩负着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人文基础学科之重任,更在丰富校园文化、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优质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责无旁贷。多年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依托人文学院,在活跃校园文化、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特殊贡献。举办高端人文系列讲座,目的就是邀请海内外人文艺术领域一流学者与学生共同探索古今文明、中外文化,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深化他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借助跨学科对话,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尤其是自学校开设通识教育“名家讲堂”以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已经为学校邀请到了包括杜维明、陈平原、成中英在内的十多位海内外一流学者,为交大学子带来了诸多精彩的人文讲座。


李欧梵先生作为一个“狐狸型”学者,不仅有广泛的研究兴趣、敏锐的思想,更有具中西文化的视野,他在交大以“从世界文学的视野反思中国文学”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在跨民族、跨语际的国际化背景里,以林纾、鲁迅、施蛰存、张爱玲这四位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作家为例,重新思考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现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心路历程,以展示中国文学发展的愿景,一定会为听众提供一个认识中国文学的新角度。


李欧梵教授资料图


李欧梵先生简介:

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荣誉博士,曾先后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哈佛大学、香港大学等,现现为美国哈佛大学荣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欧梵与著名作家白先勇、陈若曦是大学同学,他本人不仅是国际著名教授、文化评论家,也是个作家。在国内出版的各类著作近30种,不少著作的影响已不限于学术界,如其上个世界90年代的《上海摩登》是一本学术著作,却引发了一股老上海怀旧风,甚至有读者将其当做“老上海流行指南”来读。


李欧梵教授研究领域广泛,包括中国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等,他的学术名著《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铁屋中的呐喊》、《上海摩登》等,在国际汉学界俨然已是比较文学和现代文学研究的必读书。李欧梵教授此次着重关注近年来跨民族、跨语际的文学、文化主潮,重新提出“世界文学”的问题。系列讲座主要探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四位不同时期的作家――林纾、鲁迅、施蛰存和张爱玲。


系列讲座简介:

近年来在全球境遇中,跨民族、跨语际的文学与文化生产成为主潮,何谓“世界文学”的问题被重新提出。本次系列讲座将主要探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四位作家:林纾、鲁迅、施蛰存、张爱玲,目的就是在在跨民族、跨语际的国际化背景里,重新思考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现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心路历程,以展示中国文学发展的愿景。


第一讲要讲的题目是:《帝制末的“跨文化”翻译:从林纾的个案窥测“帝制末”的文化心态》,林纾这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保守派面目出现的古文家,却以180余部西洋小说的翻译为中国民众打开了西方文学的大门,也为自己中奠定了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的地位。李欧梵教授将着重探讨的是在晚清的保守文化氛围中,林琴南是如何通过古文翻译策略来引进西方文化的。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先从林的序跋中探讨他对哈葛德小说主旨的看法,这些探险故事背后流露了什么意识形态?林琴南从一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何解释?再进一步探讨翻译的文体和形式问题,林琴南如何把哈氏小说中的情景和人物以古文表现出来?在中英两种不同文体冲撞之下,激出何种火花?最后比较这两位同时代的作家的保守心态和复古思想,在各自文化领域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在这个世纪之交“现代性”开始席卷全球的关键时刻,有何意义?


其他三题目:

第二讲:鲁迅与世界文学:《野草》的诗境和欧洲现代文学的“对等性”,“在五四“文学革命”的脉络里,以鲁迅对于尼采、庄子的“拿来主义”来探讨传统和现代主义的吊诡关系;


第三讲:“怪诞”与“着魅”:重探施蛰存的小说世界,重新审视施蛰存作品中的维也纳世纪末情怀,也是对演讲者的《上海摩登》中有关章节的反思;


第四讲:“走向世界:张爱玲双语写作的困境”,举张爱玲的两部英语小说来说明她在美国期间的文学立场,翻译策略及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来源:上海热线 2014.10.21

原文:李欧梵教授空降上海交大做客“名家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