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媒体·专栏

[交大智慧]交大新人文·石仓契约穿越百年还原历史

2014-04-30

[编者按]一百多年来,交大人用知识和智慧创造累累硕果,谱写了近现代史上的诸多“第一”。这是人才培养的智慧、科学研究的智慧、服务社会的智慧、为国争光的智慧。新闻网特推出“交大智慧”专栏,聚焦交大人的智慧之光,展现交大人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步步惊情》中,“四爷”和“若曦”穿越300年后相见,却已经不记得曾经发生的故事;让观众不由产生感慨:如果有一份“实录”能够记录曾经发生的事件、讲述遥远年代的故事该多好。如今,真的有一份“文字实录”被交大历史系的师生发现了,当然,这份实录讲的不是类似“四爷与若曦”的虚拟故事,而是真实的、曾经散失的浙南民间一块历史。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曹树基教授带领团队经过八年潜心研究,发现了数千件明清以来的契约以及数百种各式文书,让曾经以为消失殆尽的清代乡土文化、生活,穿越百年完好展现在人们面前。

石仓契约:还原普通民众的历史记忆

在以往正史的记载中,只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场景,很少普通民众的记录。换句话说:作为康熙皇帝之子和后来雍正皇帝的“四爷”,其历史记录颇丰,可作为最普通民众的“若曦”,其历史无迹可寻。

在历史学家看来,这种缺少普通民众在场的历史,既是苍白的,又是单调的。要了解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就需要搜集民间文书,从买卖契约、账本、家谱、书信、收据、分家文书等资料中,窥见民间的历史记忆,复原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民间社会生活。石仓契约就是一段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史的重现。

2006年夏天,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在浙江南部搜寻移民以及古建筑时,偶然在松阳县的一个名叫石仓村的阙姓家族老屋里,发现了百余件清代雍正至民国年间的“地契文书”。凭着常年在地方历史地理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对微观历史的研究关注,曹教授马上意识到这些文书在还原村落历史生态、重新构造国家历史记忆上的重大意义,并由此开始了细致而漫长的“契约发现”之旅。近十年来,他们先后发现契约文书达七千余件,均被称为“石仓契约”。

在中国史学界,甲骨文、秦汉简牍、敦煌文书、徽州文书与内阁大库档案,被称为20世纪四大史料发现。所谓徽州文书,是指在徽州地区发现的契约文书、家谱、账簿、以及其他普通民众生活中留下的文字资料。在石仓所发现的,也是同类型的材料。石仓契约帮助人们发现了中国前近代历史的另一条线索。

契约大于礼法:300年前已然遵循“市场机制”

在人们的想象中,300年前的清代边远乡村,应该是一个刀耕火种的落后农业所在。但是,石仓契约却告诉大家一个与现代人的想象完全不同的事实:过去三百年间,这个交通不便的山区乡村维持着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生活,村民们用契约约束、规范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家所共同遵守的秩序不是过去所理解的“礼法”,而是规则清晰的市场机制。

史学研究者珍视契约文书,因为它是反映历史细节的第一手资料。当我们想了解一个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变迁时,就不能不借助于这样的资料。石仓契约不仅具有契约文书共通的特点,它最震撼研究者的是其高密度与完整性。

石仓是一个包含七个村的聚落,约六千人口。在这样一个不大的地域范围内,先后发现契约文书达七千余件。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文书的脉络几乎没有紊乱。循着文书信息的提示,我们现在甚至还能寻找到历史上一小块农田的所在,了解到清代某个普通村民的生活历程。

与现代人的想象相反,过去三百年间,这个交通不便的山区乡村维持着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生活。在这个小山村中,不仅土地交易、金融借贷非常频繁,而且基本遵循着市场机制,还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金融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研究团队的章毅教授用三年多时间破解石仓特有的金融借贷组织与宗教团体的结合体——定光会与五谷会。最初,村民们由于神灵崇拜结合在一起,定期集会逐渐发展出融资功能。在这些组织中,人们随着市场变动灵活地调整利率,其对市场与价格的敏感,丝毫不逊于现代金融业者。

经过数年的整理,历史系的研究团队从契约文书中发现了传统中国乡村的“契约精神”。村民们用契约约束、规范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尚未达到现代民商法的细致周详,但他们在数百年时间中自发形成了有效运转的土地市场规范。在土地市场中,村民们所共同遵守的秩序不是过去所理解的“礼法”,而是规则清晰的市场机制。

契约讲述:18世纪中国市场的故事

凡去过石仓的人们都对那里的古建筑群叹为观止,但究竟谁建造了这些“大屋”?曹树基教授和他的助理蒋勤博士从十几册泛黄的账本中破解了这个秘密——你能相信吗,18世纪中国市场的故事,在这里可以找到丰富的样本。

清朝康熙年间,阙氏宗族从闽北迁徙到石仓定居,族人阙其兴兄弟开始在这里经营铁砂炼铁业。阙氏因铁业致富,随后购买土地、建筑大屋,造就了今日石仓之土地契约和清代建筑两大特色。

石仓并没有含量丰富的铁矿,只有终年不断的山中溪水,将土壤中蕴含的铁砂逐渐冲刷下来。阙氏祖先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起延续二百多年的手工业炼铁。每年农历二、三、四、五月及十一月,山民从山中砍柴烧成木炭送往阙家的炼铁场——阙彤昌号的铁炉。工人们则在溪水上层层设闸,淘洗积累铁砂。

铁砂与木炭都有专门的供应商,源源不断送往阙彤昌号铁炉。从这里炼出的铁,则顺着松阴溪,汇入瓯江,最终抵达温州。而温州的供货商们,又源源不断地将铁材运往当时中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区域——江南。从石仓到温州,从温州到江南,从那些字迹凌乱难以辨认的账本中,我们逐渐可以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18世纪中国市场。

道光后期开始,由于受到道光经济危机和太平天国战争的影响,石仓铁业走向衰落。很多石仓阙氏家庭的经济步入停滞期。

不过到光绪年间,由于转向服务区域市场,石仓的铁业又开始活跃起来,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当时石仓铁炉一年的产量,按人均每年用铁1市斤计,足够9万人使用。民国年间,阙家后代靠着炼铁收入,创办电厂和碾米厂,成为松阳现代工业的创始人。甚至“大炼钢铁”时,只有石仓阙家帮助设立的铁炉最为成功。清代的传统炼铁业,居然为现代工业开启了道路。

“发现之旅”:以“华丽大屋”为起点

2007年4月,曹树基教授和团队的王媛副教授在浙南丽水市松阳县南部的石仓一处山坳中,见到了一片壮丽的古建筑群。古建筑群保存完整、规模宏大,甚至有人称其为“浙江建筑史上一大奇观”,但是相关文献资料却寥寥无几。

曹树基教授出于历史学训练的敏感,直觉上意识到,能够建造如此华丽建筑的家族,很有可能存留有丰富的历史资料。曹树基教授向当地一位小学校长阙龙兴老师询问这里是否有“祖先留下来的所有写了字的东西”。不久,阙老师向他展示了清代雍正至民国年间的一百多件“写了字的东西”,正是历史学研究者所梦寐以求的“契约文书”。由此,在大屋角落中尘封已近百年的石仓契约的面纱被揭开了。在历史系支持下,阙龙兴在他家中设立了契约整理工作室,将自己寻访得到石仓契约文书修复、扫描,然后将原件还给村民,将扫描件交给交大整理出版。

交大历史系并不是石仓古村落的最早发现者。事实上,石仓古建筑群久有盛名,早在2000年,它已经被评为浙江省级文化保护区。但是,2007年之前,没有人意识到,在石仓存续了数百年的,绝不仅止那十余栋壮丽的“大屋”。

2006年,历史系主任曹树基教授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访问研究。期间,他得到香港董家邀请,前往董家位于港岛南侧名为“香岛小筑”的别墅。在那里,他结识了当天的另一位访客——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培斌教授。那时何培斌教授一直在关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的移民与建筑,这一区域的移民史恰恰也是曹树基教授的研究重点。仿佛是有神人指点,让最需要见面的两人,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和一个合适的地点聚在一起。交谈过后,他们决定合作研究。

早在1987年,曹树基教授还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就曾经在浙南山区逐县搜寻清代福建移民的踪迹。20多年过去,他带着新的研究伙伴重游故地。初次的寻找并不顺利,两人虽然从龙游到丽水一路探寻,但并没有找到非常完整的古村落。

回到上海后,曹树基教授又在网上继续寻找线索,这次目标锁定在了位于丽水市松阳县南部的石仓。2007年4月,曹树基教授与本系王媛副教授再次前往浙南,这里道路崎岖,蜿蜒进入深山。

    这一次,曹树基教授与王媛副教授在一处山坳中见到一片壮丽的古建筑群。石仓古建筑群以保存完整、规模宏大著称,现在,甚至有人称其为“浙江建筑史上一大奇观”。根据王媛副教授后来的深入研究,清初康熙年间定居于此的闽汀客家移民,在经营商业成功后,通过建造绚丽奢华的建筑夸饰自己的财富。在这些建筑中,常常有粗大且雕饰精美的斜撑构件,被当地居民称为“牛腿”。一块“牛腿”的造价,相当于将近一千斤米,而在现存石仓古建筑群的每一栋建筑中,都有六七块这样的“牛腿”。

石仓契约:还原一个小村庄历史的“百科全书”

石仓契约可是说是关于这个浙南小村庄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一个小小的区域之中,集中数千件契约文书,三百余本账簿,具有非常好的完整性和配套性。因此,依据契约,我们能够还原在这个小村庄里各个家户的情况,针对乡村社会的各种问题进行穷尽式的研究。

从石仓出发,交大历史系的研究团队提出了独到的研究方法:“在地”与“有机”。“在地”分析指将史料放回村庄的社会、经济历史变迁过程中去。“有机”分析则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匹配和交叉校验。譬如,同一家户的不同文书、同一村庄不同家户的文书、同一村庄不同家族的文书,以人物活动为中心都可以进行相互验证。

正是由于石仓资料的特性,以及我们使用配合资料属性的方法,交大历史系的石仓研究到现在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石仓契约》第1辑和第2辑共16册已经出版,第3辑2014年即将出版,第4和第5辑则正在编辑中。石仓研究团队至今共发表论文18篇,其中包括权威刊物《历史研究》2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篇,获上海市哲社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共3项。在国内历史学界,利用一个小小村庄的契约文书研究能得到如此之多的成果,实属罕见。因此石仓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的教授们先后到访,并对石仓同时拥有大量契约文书和清代建筑,并能够展开多学科、多视角、多主题的研究表示赞叹。

以石仓研究为起点,历史系地方文献研究中心的同仁们正在开展其它的相关研究。相关契约文书的资料整理和出版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交大人文学科发展时间比较短,而历史系更是建系只有十年。但历史系明清契约文书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已然为交大的文化底蕴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象。待以时日,我们相信交大的明清契约文书研究将会迎来一股蓬勃发展的局面。

[作者]: 人文学院历史系 黎石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