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七届学术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本届年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主题为“重述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新话语”。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上海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宋炳辉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厦门大学教授彭兆荣、吉林师范大学教授杨朴、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罗庆春、复旦大学教授李辉等来自五湖四海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交大。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叶舒宪主持。
杨庆存在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上海交通大学121年的建校历史和深厚的人文教育传统。他表示,文学人类学作为新时期异军突起的学术流派,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新世纪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新探索。
任小文在致辞中对文学人类学近年来的理论创新和学术成果表达由衷敬意。他表示,上海当前正在集中全市宣传系统的资源和力量,全力推进研究、创作、传播三位一体的中华创世神话工程,期待有更多相关领域专家参与。
宋炳辉在会上对文学人类学近年来对中国比较文学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将继续为新兴学科文学人类学提供平台和帮助,共同促进人文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叶舒宪在会上回顾了文学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他强调,文学人类学在众多的新兴学科中已坚持跨学科研究三十余年,今后还会坚持和继续,为中国话语的建设贡献力量。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学术报告和讨论环节。叶舒宪的报告《龙血玄黄——大传统新知识求解华夏文明的原型编码》从考古出土的玄玉和黄玉这些“物证”材料解读千年来莫衷一是的《易经·坤卦》中的“龙血玄黄”,是文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四重证据法解决千古疑难的又一例证。彭兆荣的报告《生以身为:艺术中的身体表述》对比了中西文化在艺术和仪式中对身体的不同表达。杨朴的《萨满“跳进跳出”的文化密码》认为萨满“跳出跳进”的戏剧表演可以追溯到史前岩画中萨满角色模仿神话人物的行为。李辉的《从基因看中华文明》则从基因组的角度出发,用“基因叙事”证明中华民族一体,体现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下午,与会学者就“四重证据如何重述中国”、“多民族中国的文学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故事”等本届年会的三个分议题进行讨论交流。
文学人类学作为文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者利用人类学经验,走出书斋,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调研,走进博物馆和考古现场,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四重证据法。四重证据法包括传统国学古籍材料(一重证据),新出土的甲骨文金文材料(二重证据)、口传故事和民间仪式(三重证据)、图像和考古实物(四重证据)。文学人类学者试图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解读中华文明的文化编码,将活态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丰富多样的考古实物和图像材料纳入到原有的国学体系中来,争取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学术成就。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18:38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