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文学人类学读书会在人文学院举行

2016-11-04


2016年10月30日下午,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本学期第一次读书会在人文楼412会议室举行。参与本次读书会的老师有中文系教授叶舒宪,副教授唐启翠,讲师胡建升、安琪,历史系副教授王媛和张朝阳。参与的学生有中文系研究生吴玉萍、赵菡、公维军、孙梦迪、柴克东、刘晓霜、张莨苑。历史系两位老师参与并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令本次读书会形成文学与史学跨学科融合的学术氛围。



本次读书会承接上学期“文化大传统”主题,针对叶舒宪老师的《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以及王倩老师的《神话学文明起源路径研究》两本新书展开讨论。与会师生提前准备了相关书评和论文。这些论文和书评编入《文学人类学读书会:文化大传统论文集(二)》。

会上,胡建升老师的《文化大传统与“道”的文化起源及神话图像研究》,探讨了以口传文化和物质图像文化为主的文化大传统对于“道”的新认识,即将原初巫者在仪式活动中的身体图像与意识通神情境结合起来,构建出了原初“道”的原始意义和文化想象。唐启翠老师的《神话与现代学术问题》是对谭佳《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和认同》的书评,梳理了神话与古史关系之后提出了新的理论问题。安琪老师《比较神话视野下的南诏大理国“大黑天”神话研究》重点对“大黑天”神话的通俗化变异进行了考察。吴玉萍《<墨子>“戮于社”——兼谈社的文化功能》对“社”的杀伐行为进行了文字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解读。赵菡《什么是“文化符号”——对一个概念的考察》则从索绪尔的语言学出发,梳理了文化符号概念的内涵,认为文化符号不是“文化加符号”,而是“一种形式关系,指示某一符号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位置”。公维军《The Review of Chinese Literary Anthropology Theory’s Construction since 21 Century》梳理了21世纪以来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特别加入了神话历史理论,认为神话和历史具有不可分离性。孙梦迪《比较神话学与文明探源关系综述》勾勒了缪勒《比较神话学》、弗雷泽《旧约中的民间故事》以及金芭塔丝《活着的女神》著作中神话与文明探源关系,并对两部新书做了简短的书评。刘晓霜《希罗多德<历史>中的神话历史性》以希罗多德的《历史》为例,说明神话历史对神话和历史双重的连接性。柴克东《中国神话学的方法论演进》梳理了四重证据法的演变过程,特别提到第三重证据对于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具有重大意义。



各位老师和同学对部分论文进行了热烈讨论。叶老师也对所有发言予以点评。叶老师认为,十次玉帛之路的考察有利地证明了《山海经》中玉山的真实存在,更为重要的是,玉石保存了珍贵的文化大传统信息,可以一直延伸到《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对中华民族精神认同的生成有重要作用。
 


撰稿:孙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