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左翼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左翼文学与历史背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2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召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佳林教授主持了这次研讨会的开幕式。在开幕式上,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介绍了上海交大人文学科的悠久历史与近年快速发展的态势。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左翼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中良教授介绍了召开“左翼文学与历史背景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缘起。人文学院副院长丁晓萍副教授、人文学院陈建华教授、何言宏教授等主持了本次研讨会的六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共有八十余人,来自澳大利亚、日本与国内四十余所高校及科研、出版机构。在六场学术报告中,共有四十多位学者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做了精彩发言。
本次研讨会从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谈起。上海交通大学王锡荣教授在题为《左翼文艺运动为什么在上海兴起?》的报告中认为,左翼文艺运动及左翼文学在上海的出现绝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随后,江苏师范大学刘东玲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屠毅力等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左翼文学的发生发展问题。谈论左翼文学(其实任何文学思潮都如此)就必须回到历史背景中。因此,历史背景下的左翼文学是本次研讨会的重大议题之一。阜阳师范学院张堂会教授等学者分别以自然灾害、少数民族问题、抗战书写等民国历史背景展现了左翼文学与时代的种种关系。其中,上海交通大学陈建华教授提出了“喧嚣的‘左翼’”,试图在“民国风度”与“上海世界主义”的框架中,深入分析、探讨了上海这个城市中左翼的“革命”意识与城市市民阶层之间的微妙关系。而上海交通大学王宇平老师等学者则分别从普罗文学、新诗“逆流”、“革命文学”等左翼文学的“历史”角度分析了左翼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左翼文学从产生之初就受到了不同文学流派与思潮的挑战,左翼文学的作家、理论家则以他们的实际行动,使左翼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了很大的分量。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对左翼文学的一些作家作品做出了新的解读。澳大利亚昆士兰国立大学张钊贻教授、日本名古屋外国语大学中井政喜教授等海外学者对鲁迅的解读打开了鲁迅研究的新视野;同济大学李国华教授等把左翼文学的另一巨擘茅盾放在民国历史背景下探寻了《子夜》的独特含义;上海交通大学符杰祥副教授、文学武教授等对丁玲等左翼女性作家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态度。除了作家,胡风、王元化等左翼理论家批评家,也是本次研讨会的讨论对象。北京师范大学李怡教授以历史主义眼光分析了“左右难辨”的胡风。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从王元化的“真”入手,探讨了左翼个体在历史、政治大环境下的生存状况。
在本次研讨会上,不同学者对左翼文学及其历史背景、作家作品的解读提供了关于左翼文学“历史还原”的不同角度,这使左翼文学的面貌更加清晰化、立体化。本次研讨会达到了预期效果,与会学者的不同见解丰富了左翼文学研究的内涵与方法,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对左翼文学的研究远远没有结束,也不会有结束。正如张中良教授所言,在研究中,我们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进行历史还原,揭示左翼文学的来龙去脉、深厚蕴涵与艺术真谛,总结左翼文学的经验教训,为当今法治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 彭兴滔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16:40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