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主办、上海交大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所和程及美术馆承办的“流动幻象:林同华红学与书画艺术研讨会暨林同华书画展开幕式”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活动中心召开。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中华美学学会等单位8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现任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上海社科院前院长尹继佐教授以及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祁志祥教授分别发来贺信。上午的研讨会由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旭光主持。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碧辉教授代表中华美学学会作了精彩的致辞演讲。之后,林同华教授在他的致辞中,深情地回顾了他五十多年的学术经历,特别是他的学术导师宗白华对他的教导,以及郭沫若、周扬等前辈对他的重要影响,并对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及与会学者表示衷心感谢。福建美学会会长、厦门大学教授卢善庆、天津水西庄研究中心主任韩吉辰、《红楼梦研究集刊》主编萧凤芝、上海交大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康、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道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杨晓丽等作了发言。(各人的发言内容详见附录)
下午的“林同华书画展开幕式”在交大程及美术馆举行。王杰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他说:“审美幻象是一个流动的幻象,它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场景、民族、宗教信仰等而流动,通过这种流动的幻象,我们得以感受社会和生命中某种更为内在和本真的东西。林同华先生的中国色彩画用绘画的形式表征和呈现的正是流动的幻象,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中国的’、‘现代的’、‘美丽的’和‘富于人情味’的流动幻象世界。”上海交大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交大讲席教授高宣扬对林同华突破中国绘画传统,大胆吸取西画精华的绘画尝试表示由衷的赞赏。林同华创造的中国色彩画以张扬生命、歌颂生命为主题,以创造中西结合的审美流动幻象为手法,显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刘康教授从“生命幻象”的美学意蕴和哲学意蕴出发,认为林同华的艺术作品展现了流动的生命幻象。林同华教授畅谈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的体会,并向交大美术馆和媒体设计学院赠送了自己的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开幕式后,与会学者在馆内观摩了林同华的中国色彩画作品。
本次研讨会最后一轮研讨围绕着中国色彩画所体现的“流动幻象”和“生命体验”展开。卢善庆教授主持讨论。他用“三个一”——“一股清风,一派繁华 ,一刀见血”概括了自己对观摩林同华中国色彩画的感受,林同华的画将人文的清风带进了交大校园,繁花似锦的幻象与色彩为我们奏响了盛世凯歌,对中西方绘画汇通与融合问题的解决“一刀见血”;与会学者尤其对林同华教授将绘画与生命体验融汇一体的审美境界充满兴趣,提出各种问题,林同华教授即席一一作了精彩解答。
现任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上海社科院前院长尹继佐教授以及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祁志祥原本都要前来参加会议,由于临时有事不能到会。高建平教授在信中代表中外文论学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说:“我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拜读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就对林先生非常景仰。林先生编辑整理的这本书,开启了我对比较美学的研究。我拜读了林先生的《圆梦红楼梦密码》,这本书见解卓越,功夫扎实,使我叹服。林先生的画融古今中外的各种画风,自成一家。尤其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有新的创意。”尹继佐和祁志祥也在信中对林同华的学术和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流动幻象:林同华红学与书画艺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合影
王杰教授致辞
林同华教授发表感言
中华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碧辉致辞
福建美学会会长、厦门大学教授卢善庆作大会发言
天津水西庄研究中心韩吉辰主任作大会发言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旭光主持讨论
林同华教授向上海交大程及美术馆、媒设学院赠送“上善若水”书法作品
附录1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的祝贺信
写在《流动幻象:林同华书画展》开幕之际
尊敬的林同华先生及各位参会代表:
在《流动幻象:林同华书画展》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林同华先生表示热烈祝贺。
我与林先生虽最近才初次见面,但神交已久。
我80年代就由于拜读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就对林先生非常景仰。林先生编辑整理的那本书,开启了我对比较美学的研究。对我后来的学术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写过一本英文书《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就是意在沿着宗先生的学术之路前行。前几年,我收到宗白华先生的家人惠赠的《宗白华全集》,上面印有宗先生的印章,更使我欣喜若狂。这本四卷的全集,也凝结着林同华先生的心血。
我与林同华先生另一次结缘,是由于王元化先生。王先生于1993年去了斯德哥尔摩。那时,我在瑞典留学。我陪他开会,陪他游览市容。我从王先生给我的信和他后来发表的日记中读到,他感到与我同游斯德哥尔摩,是他在瑞典感到最愉快的一天。开会累了,他很愿与年轻人既谈谈美学,也谈一些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其他一些轻松的话题。听林同华先生说,王先生在回国后,曾多次谈到我,这使我充满感激。
如今,宗白华和王元华先生都已仙逝,但他们所培育的中国的美学事业,中国美学家界亲如一家的友谊,仍将永世长存。
最近,我拜读了林先生的《圆梦红楼梦密码》,这本书见解卓越,功夫扎实,使我叹服。我更期待的是,观看林先生的画展。他的画融古今中外的各种画风,自成一家。尤其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有新的创意。我错过这次看画的机会,但我相信,总会有机会看到的。
朱光潜先生曾号召美学家至少熟悉一门艺术,蔡仪先生早年写过小说,李泽厚先生多次说,要将“实践美学”发展成“美学实践”。 许多中国美学家都涉猎艺术的创作。我参加过刘纲纪先生和洪毅然先生的画展开幕式。今天,林同华先生又以精美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美学可以与艺术结合,也需要与艺术结合的道理。
谨此再次向林先生祝贺。祝林先生健康长寿,成果丰硕。林先生说,他要至少再健康工作二十年,我听了非常高兴,也对此充满期待,期待林先生有更多的优秀学术精品和艺术精品问世!
高建平
2014年10月28日
附录2上海社科院前院长尹继佐教授的祝贺信
林同华教授邀我参加研讨会,虽然我是“红学”研究的门外汉,但欣然同意。这是因为:其一,我们是校友,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不过他是宗白华的研究生,我是本科生;其二,我们都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过,是同事;其三,这次是交大主办,这是我大学毕业工作过二十六年的第二母校,十分亲切。
同华兄在中山大学学习期间,就表现出极高的美学天赋和创造力,学生时代就是“高产”作家。他从研究美感的发展、美学辩证法起步和入门,当年的《达尔文论美与美感述评》,曾经轰动一时。正如他自己所说:当年这篇论文惊动了郭沫若、周扬。而周扬与他的这场谈话成为鼓励他花几十年去研究美学悬案,去研究《红楼梦》悬案的原动力。正如周扬对林说的:研究学问,离不开历史,离不开现实,离不开发展。研究美学,说到底是为了肯定时代;研究学问,要尊重历史,要积累历史资料,但不能成为历史俘虏。
《红楼梦》是曹雪芹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美学瑰宝。怎么研究?首先要有刚才说的这种历史观,其次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
林同华经过40多年的潜心研究才有对《红楼梦》密码的解构,无疑这是对红学研究的推进和贡献,为红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看得出,他从曹雪芹生活的社会环境背景及其深刻的社会矛盾出发,从“满纸荒唐言”的历史背景出发,努力按照社会本来面目、社会矛盾来识别“荒唐言”,来识别“辛酸泪”,来了解作者的“其中味”,这是历史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也正是这种哲学基础肯定了他解构《红楼梦》密码的科学的正确的基础,而不是随意的乱分析。(各位,今天有些讲历史的文章不是经常离开历史的吗?)同华走自己的路,不靠别人的拐棍走路,所以就站稳了脚跟。
我还想说,特别是他下功夫用辩证法、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借助辩证法的流动范畴分析事物的本来面貌的方法来解构《红楼梦》密码,是全新的尝试,而且特别卓有成就,他跳出了红学研究的“死结”,大大推进了红学研究。
恕我直言,在“红学”研究中,有些人掉入曹雪芹设计好的陷阱,而找不到出路,呈现出许多消极情绪,结果无所作为;有些人,摸不着方向,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节点,患上了自说自话,自以为是,自我欣赏的盲目之中,结果事与愿违。这种种情况就是缺乏辩证思维的缘故。
北大的师生有一个特长,有人说学院经典派,是的。他们在做研究时注重“母本”研究,就是比人家多花几倍十几倍的时间和精力从源头上研究开始,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一点在这一书中特别突出,他一网打尽名家流派代表性观点,并善于从别人见解、流派中吸取可借鉴的养分,绝不排斥。
在北大哲学系最后一年,我选修了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和宗白华先生的《中国美学史》专题。关于美感是一个流动的范畴或者说美感是流动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当年两位老师都是这么说和这么分析的。比如,朱光潜先生说,美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又是主客体的统一。又如宗白华先生讲中国审美趣味、审美意识就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比如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历史的时代的分界,那就是:魏晋前是“出水芙蓉,自然可爱”,魏晋后逐步走向“雕绘满眼,镂金错彩。”是啊,你细细的去想一想不是这样吗?同华兄,师从宗白华先生,当然会跟着先生走。
在我们毕业的时候,朱光潜先生送我们二句话:“做人要有出世的精神,做事要有入世的态度。”同华兄一生不正是这样走过来!
我衷心祝贺他的成功。
我也对交大的眼光表示钦佩。
我到建议交大不放让林老师再开一门《美学散步》选修课,从西方讲到中国,从古代讲到今天,特别是讲讲研究美学及美学范畴的变迁发展,如何必须从感性表象上升到理性思考,才能摆脱眼下的浮躁风气。顺便说一句,眼下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低、媚、俗的泛滥,往往和没有这种很好的“上升”有关。再把讲稿汇集出版,一定会是受广大师生和读者欢迎。
尹继佐
于2014.3.8
附录3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祁志祥的祝贺信
上海交大人文学院:
欣悉贵院召开“林同华红学与书画艺术”研讨会,因故无法与会,特借此机会,祝贺研讨会的顺利召开。
林同华先生早年得宗白华先生亲炙,矢志美学,成就不凡。我最早从30多年前《社会科学战线增刊》上接触到林先生谈美是流动范畴的文章,观点之新颖、语言之华美,至今印象深刻。林先生的美学成就是多方面的。在美的本质问题上,他于1984年《美学漫谈——献给大学生》一书,引入辩证法的方法论,系统论述美是一个流动范畴。这个观点,在盛行存在论的生成论美学观的今天显得尤有参考价值。后来,踏着时代的节拍,他于1987年出版《美学心理学》、于1992年出版《审美文化学》,成为那个时期美学的心理学研究和文化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美不仅存在于艺术中,也大量存在于城市、环境、企业、劳动、设计、商品等现实现象中。林先生将美学研究的触角伸展到这些领域,于1992年出版了这方面的标志性著作《超艺术:美学系统》。作为宗白华先生的唯一弟子及其资料的拥有者,林先生不忘反哺,曾推出《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专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编辑、整理、出版《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获得学界称誉。此外,林先生还返论于史,出版了《中国美学史论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对中国美学史上的若干问题作出了独到阐释。在此基础上,退休之后的林先生潜心于《红楼梦》汇评研究及美学密码的揭示,向学界奉献了相当厚重的《圆梦——红楼梦密码》(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年版)。这是在美学学理和历史的广博积累的基础上的个案研究,值得给予充分关注。林先生不仅是一位美学理论家,也是一位坚持知行合一的美的创造者、实践者——这集中体现在他的书画艺术作品中。因此,这次会议以“流动幻象”为标志,讨论林同华先生的红学成果,观赏林同华先生的书画艺术,是非常合适和必要的。会议的举办是对林先生这样的老一代美学家美学贡献的肯定,同时也必将给与会者、给学界带来分享成果和智慧的泽惠。
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祁志祥
2014.10.27
附录4《光明日报》2014年11月6日的报道
林同华:美是一种流动的幻象
载2014-11-06 《光明日报》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1803年,诗人华兹华斯站在伦敦泰晤士河岸边,面对西斯敏斯特教堂周边的华丽景象,心中涌起了诗句:“这是世上最美的景象。”
2013年春,比利时鲁汶大学人文学院科研院长奥特文站在上海外滩,心中再次涌起了诗句“这是世上最美的景象”。
在林同华的眼中,这两个“最美的景象”就是美学理论中的审美幻象。审美幻象是一种流动的幻象,它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场景、民族、宗教信仰等而流动,在流动的幻象中,得以感受社会和生命中某种更为内在和本真的东西。而这也成为林同华构建他的“美的世界”的基石。
今年74岁的广东潮州人林同华,热衷于用哲学的眼光探究美,用美的眼光勾连周遭万物,进而诉诸笔墨。1963年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这成了他闯入美的领地的起点。
日前,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流动幻象:林同华红学与书画艺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只见眼前笔意纵恣,重彩渲染,林同华用他的中国色彩画对绘画语言作了诸多创新,呈现出一个“中国的”“现代的”“美丽的”和“富于人情味”的流动幻象世界。“美是一个流动范畴”,1981年的全国美学教师进修班上,林同华就提出这一概念,引起美学艺术界关注。而他对美的思考,则从宗白华先生的“境界”、伍蠡甫先生的“情思”出发。
1984年的黄山画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林同华又萌生了将美学思想以绘画来表现的念头。他的书画根基深厚,6岁就开始在祖父的指导下临帖习字,先习欧体,后融汇各家而形成独具一格的行草风格。30岁时,林同华在岳父夏意超的指导下,拿起画笔学习绘画,不惑之年,又向谢稚柳、伍蠡甫、钱君陶、程十发等前辈学习书画篆刻。
对美学理论的热爱,则成为他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阶梯。林同华反复思考徐悲鸿提出的中国画的改良问题,尤其是颜色烘染方法的改良。在数十年的书画生涯中,他创作了一系列中国色彩画,表现取之不尽的大自然之美。
“美是一个流动范畴”。这一美学辩证法也贯穿于林同华的红学研究。耗费40年之功,林同华考证撰写了《圆梦:〈红楼梦〉密码》。在他看来,宗白华提出的“超感性的审美鉴赏理论”是重构红学的重要方法论依据。“真”与“假”则是《红楼梦》的两个核心美学范畴。
“流动范畴的辩证法是将美学密码的方法与历史的、时代的文字密码解读相结合。文学理论、美学理论无法解答的问题,将用流动范畴的哲学思维加以解读。”他曾对友人如是说。
附录5 上海解放网的报道
“林同华红学与书画艺术”研讨会举行
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和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美学与文化理论研究所具体承办的“流动幻象:林同华红学与书画艺术”研讨会,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活动中心成功举行。
林同华是宗白华先生唯一一名中国美学史专业研究生,是新中国以来第一代美学学者,曾是5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美学热”中的积极参与者和许多重要学术活动的组织者。他花费30年整理宗白华先生的著作,编辑出版了《宗白华全集》等重要作品,给中国美学史留下重要印记;历经近50载心血研究红学,写就《圆梦:红楼梦密码》。在此期间,更是不忘刘汝醴等老先生对其的嘱托而转向了书画艺术的创作道路,创作出了百余幅作品。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前往上海交通大学程及美术馆参加了“林同华书画展”开展仪式,欣赏了林同华的书画作品。
“流动幻象”承载着林同华先生理论阐释和艺术实践的灵魂。而从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流动范畴”视角出发,则是林同华先生对于《红楼梦》进行阐释的根基。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杰教授在其“《红楼梦》的幻象深层解读”的主题演讲中指出,林同华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方法和理论,对《红楼梦》这个十分复杂的文本进行了考据研究。上海社科院前院长尹继佐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在《圆梦:红楼梦密码》中,林同华先生是从曹雪芹的社会背景及深刻的社会矛盾出发,从真实的历史出发,努力按照社会的本来面目还原和识别这“荒唐言”和“辛酸泪”,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值得学界推敲的。
与会人士认为,如果说林同华的红学研究是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出发,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和沉淀创造性的从“流动范畴”角度进行的深入阐发,那么其书画作品更可以说是在多年的学术积累和独特的生命经验的基础上,喷薄而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幻象。
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著名哲学家高宣扬教授针对林同华先生的书画作品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在他看来,艺术技巧是林同华学术积累和生命经验的展现。每个艺术家的艺术创作都不尽相同,究其原因,是由其生命的底蕴和经历所决定。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旭光认为其画作是对中国国画进行新的尝试和创新。“而林同华则将传统的民间绘画形式与传统的文人画的构图原则,用具有现代气息的色彩感呈现了出来。这显然不能归纳入国画之中,但一定意义上更是对国画艺术的一次创新。”林同华表示,正是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冲动促使他走向创作之路。“人类个体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因而我们便有一种需要将其表达出来的冲动。”而关于表达的形式,他采用的是流动的眼光,将中国民间用色和西洋用色相融合,来描绘一种生命的流动幻象。他说自己的画是“流动幻象画”。
附录6上海《社会科学报》的报道(见2014年11月6日)
【交通大学】“流动幻想:林同华红学与书画艺术研讨会暨林同华书画展”顺利召开
交大人文学院于2014年10月28日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召开召开“流动幻象:林同华红学与书画艺术研讨会暨林同华书画展” ,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林同华先生,是现任中国国家诗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常务副院长,历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海外华人经济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技术美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副秘书长。
会议由交通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杰、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旭光主持。与会学者卢善庆、萧凤芝、刘康等围绕著名美学家林同华先生近年来在红学研究和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圆梦:<红楼梦>密码》一书,以及他所提出的美学命题展开。在林同华先生看来,宗白华提出的“超感性的审美鉴赏理论”则是重构红学的重要方法论依据。“真”与“假”是《红楼梦》的两个核心美学范畴,反清复明与接班人之争的主题贯穿全书的始终。
当日下午,于交通大学程及美术馆,王杰主持书画展开幕式仪式,林同华教授向上海交大媒设学院与程及美术馆赠送书法作品,随后观摩画展。为配合这次会议,上海交通大学程及美术馆将于10月23日举办为期两周的林同华画展。
[作者]尹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