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我校举行“中国思想何以进入西方的概念系统”讲座

2014-07-17


2014年7月1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做客我校通识教育名家讲堂,在交大闵行校区东中院1-300报告厅就“中国思想何以进入西方的概念系统”这一主题做了精彩演讲。


杨慧林教授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宗教学和西方文论研究,其代表性学术著作有《神学诠释学》、《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追问上帝:信仰与理性的辩难》、《罪恶与救赎:基督教文化精神论》、《西方文论概要》等,他还在美国出版学术论文集两部。


在讲座开头,杨教授指出了当今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面临的这样一个问题:一方面,在中国,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中国经典的对外译介、中国与世界的人文交流这些年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传播的实际效力却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杨教授认为,这并不仅仅是策略、手段或者传播途径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文化传播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理解,取决于文化理解中的话语逻辑,取决于这一逻辑所要求的双向考察。


他以艾略特(T.S. Eliot)的诗《岩石》引出了知识(knowledge)与智慧(wisdom),人言(words)与圣言(Word)的对举,并认为这可能恰恰是中西思想互释的特别机缘。接着,他通过“韬光”与“虚用”、“以德报怨”与“以善报恶”、“道”与“圣言”等三组关键词,对中西思想之间的相生互动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说明。


杨教授认为,世界对中国的更多关注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内在要求,近些年引发了中国古代经典外译的新一轮热潮。然而重译中国古代经典的前提,似应是认真整理已有的历代译本,特别是那些研究性译本的相关注疏。由此才能直接切入西方学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使经典翻译不仅仅是提供新的译本,而是形成真正的思想对话。就西方学术之于中国学人的主要意义而言,真正的理解和诠释必将指向对其所以然的追究、对其针对性问题以及话语方式的剥离。从而我们与“他异性”思想和文化的距离,才能成全独特的视角、激发独特的问题,中国语境中的西学和西方语境中的汉学也才能相互回馈。


杨慧林教授的演讲内容生动丰富,引起讲座现场听众的极大兴趣,在问答环节,同学们反应热烈,杨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精彩的回复。


本次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和人文学院共同举办,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人文学院“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负责人吕彤邻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