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声音·专栏

[声音 ᐧ专栏]最美银龄,笔耕不辍——王珏教授访谈实录

2022-07-08


编者按:王珏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荣休教授,毕生致力于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在退休后的最美银龄,王老师仍然笔耕不辍,在顶级学术刊物上不断发表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近日,汉语国际教育中心硕士生冯若兮同学在线上对王老师进行了专题采访,讨教治学方面的问题,王老师也慷慨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一、 王老师,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从教经历。

我从1969年到1983年在中学教语文和外语,然后考取了徐州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师从廖序东先生。毕业后,我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工作了十年,帮助筹建了解放军院校的第一个中文系。接着,从1995年到2008年,我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之后,由于我本人喜欢教书,因此来到上海交大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工作,直到2014年正式退休。


二、 您曾在多所学校任教,请问在交大任教对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我为什么选择到交大工作呢?其中一个理由就是交大是全国第一流的学校,但文科在交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够。所以我希望在以理科著称的学校里,在人文教育方面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当代教育已经打破学科壁垒了,比如现在国内高校都有通识课,所以我来到交大就想给理科生上通识课。而这个想法直到我退休的前一年正式实现,当时给本科生上《汉语与汉民族认知》这门课,没想到这门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最后在那年的优秀教师评分中为全校总分第二,我受宠若惊。也是通过这门课,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交大学生的素质确实很高,因为给理科生讲语法、语音、词汇、甚至文字的知识,他们能听得津津乐道,不仅能听懂,还可以回答问题,做好作业。我觉得非常高兴,这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也让我实现了我来到交大的初衷。


三、 您的研究兴趣和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在近十年来致力于普通话语气词系统研究?

当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有三位导师,分别是音韵学、训诂学、以及语法学三个方向,他们秉承了他们导师的研究风格。比如其中两位的导师是黎锦熙先生,他要求学生要“古今打通”,然后我的导师又给我们提出,还要“中外打通”。因此,我在毕业后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主要研究音韵学、训诂学和语法学方面。


而到华师大对外汉语学院后,由于主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留学生,使得我放弃古汉语研究,转而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这之后的研究中,我始终秉持一个精神——“少蹭热点,研究冷门”。于是,我开始研究语言内部补偿,并出版了第一本专著《语言内部补偿论》,至今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冷门研究。第二个我想大家都研究动词,那我研究名词,所以写出了《现代汉语名词研究》,在这本书的最后我特别提到了生命范畴问题,这也为我的第三本书埋下了伏笔。于是我开始研究汉语的生命范畴,并写出了《汉语生命范畴初论》这本书。


研究完生命范畴后,我有四五年的彷徨期,也正好是从华师大到交大的过渡期,当时关于“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如火如荼,虽然我也提出关于三层语法的假说,但我没解决好句子划界的问题。句子划界,无非是停顿,第二是语调,第三是语气,第四是标点符号。因此,我的研究开始转向语气词的研究,其初衷是为句子的判定和划分增加一个依据。


从我的研究经历也可以看出,我不喜欢凑热门,希望走大家不太走的路子,我觉得热门要有人研究,冷门也要有人研究,这样有助于我们把大多数人不太重视的问题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为什么语气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呢?这与我们所依据的理论语言有关。几乎所有的语言理论都是依据印欧语言提出来的,不可能基于汉语。所以我们对汉语挖掘不够的一个原因就是理论不完全适合汉语。因此,针对汉语语言的研究,我们需要立足于世界语言的共性和汉语语言的个性,只有结合二者研究我们的汉语才可能对世界语言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四、 您觉得“汉语语气词”研究目前主要的瓶颈和突破口是什么?

我这十多年来,对于语气词的研究其实是想解决一个基本问题——它在汉语诸语法范畴里的地位如何?同时想解决语气词和其他词的关系,和其他相关范畴的关系。在一般的语法书里,可以看到教科书里对语气词的介绍就是三两句话,次序也很混乱,甚至对功能的解释也互相矛盾。所以,我这么多年的工作就是要解决语气词和其他词的关系,语气范畴和其他范畴的关系,以及语气范畴内部关系这三个小问题。因为现在很多学者研究问题还弄不清英语的mood到底对应汉语的什么,有人把mood跟modality对立起来,有人把mood和modality混在一起,还有人认为汉语语气词也表示modality,所以这些都是语气词研究的瓶颈。很多学者老觉得英语有个mood,那汉语就应该有对应的语气词。但其实语气这个词早就出现在汉语里面。在元朝时,传统语文学家早就用“语气”、“口气”、“口吻”等这些专业术语,但学者中除了马建东外,好像都没注意到这点,只是拿英语的mood来套汉语的语气,要知道mood是根据印欧语言提出的,不是根据汉语这种有语气词的语言提出的。因此,语气词研究的突破口就在于打破英语mood范畴对汉语语气范畴的影响,找出汉语表达mood的形式范畴。虽然有学者还不赞成我的观点,但我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用印欧语法的眼光看汉语。


五、 您退休后的研究产出数量高,影响力大。请您介绍一下目前研究的主要情况好吗? 

目前对语气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语气词系统研究,一个是语气词系统历时变迁研究。关于语气词系统主要研究了四个问题,分别是语气词的范围、语气词的聚合系统、语气词的功能系统、以及语气词的组合系统,这四个问题构成了语气词系统的内部研究。另外,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普通话的语气词系统,我还进行了历时研究,包括语气词系统的方言变异与民族语言等。我的新书《普通话语气词系统论》目前处于校对阶段。近五年的论文包括发表在《当代修辞学》上的《“WP+语气词”句补论》、《汉语学习》上的《语气副词和语气词的三个区别和层次》、《语言科学》上的《由语气结构确定语气词的上位范畴》、《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的《普通话语气词的本质与聚合系统》、《中国语文》上的《由功能模式出发研究语气词口气及其系统》、《语言教学与研究》上的《由语调/疑问标记和语气词的共现关系构建述题的语气结构》、《汉语学习》上的《“了1”和“了2”成句能力的制约因素》、《中国大学教学》上的《三部主要现代汉语教材语气词部分处理的得失》、《汉语学报》上的《语气词句式及其系统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上的《语气词句末迭用顺序研究》等。


六、 促使您在古稀银龄仍笔耕不辍的动力是什么?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我想寻找上帝之手,寻找藏在汉语背后的秘密。换句话说,我想做一个科学家。世界文明史就是由非科学向科学进步,从原始的萨满教到宗教,到哲学,再到自然科学。那么人有了语言才能实现这些历史的进步,其中科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当然,每个时代对科学的界定不一样,但现代科学就是通过假设来认识世界。所以在研究语气词的过程中,我就是想要寻找上帝之手放在汉语背后的秘密。印欧语言已经发现很多秘密了,但汉语发现的秘密还很少,所以这是我们汉语学者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要知道,用印欧语言看汉语是看不见汉语的,我们也要提出假设来看汉语。因此,我在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三个关于语气词的假设。而在语气词的研究中,我充分运用了假设演绎、归纳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这一点很重要。


交大前几年逝世的吴文俊先生在八十多岁时接受采访。记者问他为什么在这个年龄还能在科学前沿?他说,只要你是个科学家,应该终生在前沿。我觉得他的这些话对我鼓舞很大,一个科学家不能在前沿,那你就落伍了。如果你没有跟着学科的前沿进步,你说的都是梦话,这会被年轻人嘲笑的。如果我哪一天没有任何创新了,我一定不参加会议,因为我怕年轻人嘲笑我。这是一个学者所应有的品德,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而不是故作惊人之语。


七、 对于我们在学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您对于我们专业素养提升有哪些建议?

汉语国际教育已经几经易名,现在是国际中文教育。这个变就说明了一个策略调整问题。从大的角度说,汉语国际教育其实与国运密切相关,汉语受到国际的重视,这是我对同学们想说的一个重要心里话。其次是学科定位问题,赵元任先生对王力先生《中国古文法》的一个批语是:“言有易,言无难”。其实他的第一句话是“求真、致用,两事万不可混”。注意“求真”就是寻求真理,寻求规律;“致用”就是使用真理,两事不能混淆。那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来说,就是要记住你们不是来寻求汉语的真理的,也不是寻求英语的真理。寻求真理是语言本体研究,而语言教学是语言的应用研究,是对语言规律和语言理论的具体语用。再者,就我个人的工作和学习经历,我认为读书是第一位的,汉外语言对比时第二位的。读书的话,既要读理论的书,也要读实践的书,一定要吃透理论,“透”很重要。对比也是如此,不要笼统的比,要具体的比,这对汉语教师来说很重要。就像曾经教留学生《祝福》,其中有句话是“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全院都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就告诉他们,鬼者就是回也,神者就是伸展,是两个哲学属于,归去了就不再伸展,伸展了就不回不去了。这告诉我们读书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一定要多读书。此生无所好,爱读书可能是我的天性。


八、 您对于有志于投身科研的同学有哪些建议?

第一个建议“爱是成功的一半”。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乐之者”就是乐此不疲,这才是最重要的。第二个建议就是读书加思考。读书的话,要知道已有的研究到了什么地步,有哪些观点,哪些成败得失。这里的思考一是接受性思考,二是批判性思考,第二个更重要。要知道研究所提出的观点到底是对还是错,对在何处错在何处,以及为什么对和为什么错,这都是我们思考的对象。而作为立志投身科研的同学还要注意不能把别人的观点说成是自己的创新。作为真正的学者应该充分尊重前人的意见,尽管前人的意见不一定对,但是我们不能不尊重别人,要学会接受前人的观点,并在前人的观点上继续前进,学会怀疑一切。第三点建议是针对研究问题,首先,要做到谦卑如土,胆大如斗,要学会大胆怀疑;其次,要心细如发,目光如炬,把科研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最后,就是要站在科研的前沿,学会以小见大。这就是我给同学们的意见。


撰稿、摄影:冯若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