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国际手稿学会议(2021)成功举行

2021-11-23


11月21日上午,国际手稿学会议(2021)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教一楼110会议室顺利开幕。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和东北师范大学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在上海、长春设线下主会场,来自英国、法国等国内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及本硕博学生44人,围绕中外近现代手稿发掘、整理、叙述、考证、阐释等各方面内容,在主会场或线上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会议以中英两种语言为工作语言并提供同声传译,来自全球各地的百余名手稿研究及相关学者在线参与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访问教授、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主任王锡荣教授主持。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春雨教授分别致辞,对本次会议在防疫要求如此严格的形势下如期举行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国际国内各方学者的积极参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在介绍了中国手稿学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研究成果后,提出要加强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和东北师大新文学手稿文献研究中心的学术建设,让它们作为国内专业手稿研究中心,并发挥引领作用。


今年适逢鲁迅诞辰140周年,众所瞩目的《鲁迅手稿全集》出版,鲁迅手稿研究自然成为本次手稿会议的重头戏。会议有几乎1/3的论文(13篇)深入研讨鲁迅手稿问题。其中来自上海、北京两地多位学者是《鲁迅手稿全集》这部迄今规模最为浩大的手稿长城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报告,或者统揽全局,或者见微知著,总结了编纂经验,发掘了隐匿问题,提示了新的观察角度,再次彰显了鲁迅手稿在手稿文献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鲁迅手稿研究在手稿学中的引领作用。



本次会议,上海交大手稿研究团队展现了作为国内首个手稿研究中心的引领地位。王锡荣教授是新编《鲁迅手稿全集》编辑团队的核心成员,他对该书的收入范围、分类、编辑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手稿学意义的探讨,提出对传统的“手稿”概念进行重新定义的创见,为手稿学研究注入新的内涵,将对手稿学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符杰祥教授也就《鲁迅手稿全集》编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张蕴艳副教授则对鲁迅手稿《故事新编·理水》中的改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博士生郭佳乐也就自己对新发现的冯沅君七封书信手稿进行了解读,均受到关注。


本次会议涌现出的若干学术群体令人印象深刻。王锡荣教授带领的上海交大团队集中攻坚鲁迅手稿,沈卫威教授带领的南大团队聚焦档案中的手稿,席云舒教授带领的北京语言大学团队致力于文人书信手稿研究,徐强教授带领的东师团队围绕名人日记手稿集中展开研究,并注重青年手稿研究队伍的训练。这说明手稿研究正在形成一些学术聚集区,有氛围、有同道、有专攻,互相切磋,共同进步,有利于手稿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境外学者的报告,一如既往地带来了新鲜的材料与视角。易鹏教授不但自己做了关于“爬格子”的精彩报告,还在外方学者的联络与主持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法国现代手稿与文本研究中心主任、索邦大学教授弗兰茨·约翰逊,以实例具体阐述了“十六世纪手稿的生成学方法”的写作范式,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德克·范·休勒,则对“重合写作项目的相互影响”有着精湛的论述。


本次会议的不少论文在手稿学的边缘处垦拓,体现了手稿研究外围扩大的努力。例如图像、肖像图片、风景画研究、书法艺术研究、近代手稿与政坛,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丰富了手稿学的内涵。


本次青年论坛,比往年更为踊跃。在成员上,博硕士研究生的比重显著增加,论文内容丰富多样,集中展示了年轻才俊们在手稿学领域的卓越表现。


本次会议论文比上年增加了1/4,达40余万字,王锡荣教授表示,这是可喜的现象。中国手稿学正在快速发展,期待学界同仁继续努力,不断扩大研究队伍,拓展学术视野,深化内涵挖掘,加强理论阐发,联动国际学界,推动手稿学的蓬勃发展。
                                                        

撰稿:郭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