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生老病死一窥——传记中的生命伦理:“传记与非虚构写作”工作坊第七期活动顺利举办

2021-11-22


2021年11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主办的“传记与非虚构写作”工作坊第七期活动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黄蓉老师主讲,主题为“生老病死一窥——传记中的生命伦理”,主持及评议人为上海交通大学李玉尚教授。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在线上举行。



传记是对生命历程的记录与再现。黄蓉老师选取了分别代表孕产、衰老、疾病和死亡四个重要生命阶段的传记文本,通过细致解读,阐释了作者作为亲历者、观察者、照护者或是记录者,对生命历程的深刻感悟。



生:“孕育”“母亲”“婴儿”



黄蓉老师以蕾切尔·卡斯克《成为母亲》(A Life’s Work on Becoming a Mother)为例,解读了孕产导致女性身份转变的过程中,母亲复杂的心理状态。与简单明了、清晰易懂的育儿手册相比,忠实纪录女性曲折艰难的身份转变过程充满了“别样的真实”。


老:“老”“衰老”“老年”



凯博文(医学人类学领军人物)《照护》(The Soul of Care:The Moral Education of a Doctor)记录了作者凯博文对患上阿尔茨海默症的妻子的照护经验。凯博文身为医护人员,却在照护妻子的过程中,深感医学所无法治愈的真实疾病痛苦。这本书既是作者对妻子的纪念之作,也是作者的自我疗愈之旅。通过书写疾病,作者直面创伤,最终“蜕变成一个全然不同的人”。


病:“病”“疾病”“治病”




香港作家西西的《哀悼乳房》从病人的身份向读者“科普”乳腺癌,以文学的方式给同样处于这一过程的患者、医生社群/共同体一些经验。该书不仅关注到了医学制度化、身体医学化,更从一个正在经历疾病的人的角度展现了对于身体、医学的理解。


死:“死”“死亡”



《死海搏击:母亲桑塔格最后的岁月》(Swimming in a Sea of Death:A Son’s Memoir)是戴维·里夫对母亲苏珊·桑塔格人生最后阶段的记录。苏珊·桑塔格在《作为隐喻的疾病》这篇文章中,批判了现代人对死亡恐惧所造成的疾病的隐喻,鼓励人们以非隐喻性、真实性的态度面对乃至战胜疾病。在《死海搏击》中,作者回忆说,母亲的斗士精神在生命末期出现了转变,开始接受安慰甚至谎言。正是死亡的现实性,给人带来焦虑。


为什么要读传记?为什么要读关于疾病的传记?


最后,黄老师总结了疾病叙事的复杂性及丰富性,认为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伦理、观念上的照护及治愈。同时,黄老师认为逆境中的人们有着抵抗疾病的力量,或许能陪伴读者,给予读者面对疾病的勇气。


李玉尚教授评议了黄蓉老师的精彩演讲,他认为黄老师通过生动、真实的传记文本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个体生命在生老病死各阶段的复杂情感。与此同时,生命叙事让我们看到现代医学的不足——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仅仅采取标准化方式,是难以治疗人的心灵的。因此医学与文学的关系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叙事医学在医学中有重要作用。


本次线上讲座吸引了众多的老师、同学及不同行业的社会人士。黄老师对疾病叙事的解读引起听众对医学与传记问题的思考,大家纷纷就传统的讳疾忌医心态、疾病叙事与中医话疗的相似性、疾病书写的真实性等问题进行探讨。


黄老师认为,面对疾病,人们在第一个阶段都会加以否认,接受疾病的过程是缓慢的。对疾病、死亡的恐惧是生命个体的必然经历,而医学解决的问题极为有限,疾病恐惧需要积极面对。中医话疗和疾病叙事有相似性,但当前还多是辅助性医疗手段。二者在医学领域的推广应用还需要更科学和理性的研究。疾病书写存在虚构,这种虚构可能是用文学手段进行隐喻书写,对隐私或避讳进行包装。

撰稿:黄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