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交大诗生活:诗人李笠《我与特朗斯特罗姆》讲座在交大举行

2014-06-13

作为第二届上海交大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世界著名诗歌鉴赏系列讲座”第一讲请到了著名诗人、翻译家李笠。6月11日晚,李笠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小剧场,为交大学子讲述《我与特朗斯特罗姆》。本活动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举办。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1931-),瑞典著名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他的诗歌也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实力派诗人。诗人李笠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的中译者,所以他的讲座给交大学子带来很多期待。


相较于一般形式的讲座,本次活动更像是一场诗会,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学子人文演讲团的三位同学任清宇、吴欣远和孙耀航朗诵了《致一月的洱海》(李笠)、《风暴》(特朗斯特罗姆)、《特朗斯特罗姆在故宫》(李笠)、《上海的雨》(李笠)、《序曲》(特朗斯特罗姆)等五首诗作。李笠感谢了交大学子的优秀表演,现场以瑞典语朗诵了特朗斯特罗姆的《风暴》,以诗歌的原语言让当场师生感受了特翁诗歌的独特魅力。



李笠的讲座由他与大家分享特朗斯特罗姆的照片开始。李笠为大家介绍了特翁重要的诗歌创作地点——他别墅的花园,从一张张照片之中,让人得以了解诗人的创作环境。


李笠也与大家分享了他在翻译特朗斯特罗姆诗歌时所面临的选择,如《风暴》中“北方的风暴,正是花楸树果子/成熟的季节”,他曾想将“花楸树果子”替换为“橘子”,最终还是保留了原翻译。特翁对译者很宽容,他对于诗歌译文的要求是诗歌在译文中能成为一首诗。


李笠在讲座中主要与大家探讨了特朗斯特罗姆的《风暴》、《冬天的目光》、《冰雪消融》,过对于诗歌的细读来让大家体会特翁诗歌的三大特点:揣度语言的精准深刻,描绘意境的深邃凝练,那种用最简洁的词语包容最丰富的内涵,涉及生命初始的强烈感知和带着近乎宗教体验的魔幻时刻融合在理性和梦幻筑成的文字迷宫。李笠在解读中时常与中国古典诗歌进行对读,尤其是提到了《冰雪消融》的最后一句:“但穿轰鸣之裙鞠躬的喷气式飞机/使大地的宁静百倍地生长” 可以与南朝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类比,都是极为出色的以静写动的典范。


在互动环节中,李笠回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介绍了他在北欧的生活。与世俗的文化不同,北欧的生活很简单,不追求物质。北欧的人虽然少但寒冷的气候更让人冥想。所以北欧有著名的童话、诗歌以及发明。正是这样的生活才能孕育优秀的诗人。


两个小时的活动,不仅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走进校园,更让交大师生能与诗人及翻译家近距离交流,提出自己的疑问,感受诗歌的魅力。



供稿 人文学院 沙静雯

摄影 人文学院 彭兴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