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我院举行“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研究”讲座

2014-11-29

2014年11月26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杨奎松教授作客交大文治讲坛,在我校人文学院进行了题为“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研究”的讲座。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负责人吕彤邻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杨奎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教授是国内学界中共党史、国共关系史、近代外交史领域的著名学者,代表作有《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等。


在讲座中,杨奎松教授首先从“民族国家”的探讨入手,梳理和回顾了近代中国谋求建立现代意义上统一国家的艰难历程。杨教授指出,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最为剧烈的三股思潮分别是“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 ,杨教授概括性地描述了这三大主义在中国传播、受容的缘起和过程,认为不同群体的中国人主要围绕这些现代化理念提出了各式各样关于“建国问题”的解决方案,亦即回答为谁建国、建立什么样的国、如何建国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影响最为巨大的是国共两党围绕建国所产生的分歧,国民党提出“三民主义”和军政、训政、宪政的建国路线,而中国共产党则坚持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这就导致两党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必然发生激烈的冲突。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杨奎松教授以抗日战争为背景,扼要论述了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和演变。杨教授认为,影响国共军队不能完全协同一致抗击日本的核心问题在于两党始终不愿真正信任彼此,这也直接导致毛泽东在陕北洛川会议上力排众议、谨慎地提出进行“山地游击战”,不主张与华北日军进行大规模正面交战。在平型关作战、百团大战中,虽然中共军队打出了声威,但同时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历史的经验证明毛泽东军事战略的正确性,最终共产党在延安整风时期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来统一指导全党全军。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争夺“思想领导权”,通过对国民党进行批评进而在抗日战争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自己的口号。随着时局的演进,毛泽东认为中共要从思想领导进一步发展为实力领导,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论,并在1944年国民党军队大溃败、国共实力对比发生明显转变之际,决心夺取全国的领导权。


杨奎松教授反复强调,不能以斗争形式、战场战果来比较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孰多孰少,同时也不能以道德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两党军队的战略决策,因为那样只会陷入无事实、无意义的争论。


现场听众对杨奎松教授的精彩讲座兴致盎然、反响强烈,我校师生就重庆谈判、中国远征军、地方抗日武装等向杨教授踊跃发问,杨教授予以耐心、细致的解答。



[作者]贾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