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青春之声

[我与人文学院]倪一宁:择你所爱,爱你所择

2015-04-17

简介:倪一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12级学生。入校后坚持写作,在人人网上拥有一定人气,《你们真的不明白》等文累积点击率破百万,创办了学校第一个新媒体文艺杂志《西南风》。是2014年度“感动交大”奖项的获得者,目前为灼见、《大学生杂志》等媒体撰稿。



我生命中碰上的好故事,都是在夏天开头。


2012年的9月,我拖着行李箱来到上海交通大学的人文学院。和广阔的校园比起来,学院楼显得特别势单力薄,而和电院排场大气势足的迎新队伍比起来,我们又显得过分秀气了。要怎么形容交大的人文学院呢?就像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里,突然摇曳出了一片,拥拥簇簇的花,不虚张声势,没什么动静,但总归是要看到新鲜的、带有灵气的植物,你才能确定春天近了。


总有人觉得,中文系是个混日子的专业,书嘛谁都读得懂,课嘛听不听都一样,有人不止一次地凑过来问我:“你们是不是拿看小说当正经事?”但真正接触了这个专业,你会发现它的课业压力并不小,只是弹性大,同一篇经典,你既可以草率地百度百科,也可以逐字逐句地赏析玩味,从短期看,两种阅读的效益没什么差别,但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两极分化——有人踟蹰在文学的门外,有人沉下心去,从经典中汲取到了力量。


幸好我乐于读,也喜欢记录。在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是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出五官和表情。大一时写读书笔记,读的或许是新文化运动时的代表作,却让我联想到时下的文学热点,或者古代的某一桩趣事,这种“东拉西扯”式的思考,点燃了我的表达欲,而老师专业的点评,既纠正了我的方向,也促进了我的成长。


让我突然间“走红”的,是那篇发表于光棍节的《你们真的不明白》。当然,事先我压根不知道,从此生活会因为它有所改变和惊喜——我只是诚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困惑:“大学的可恶之处或许在于,它看似给你提供了种种可能,各色社团各类选修通识,但事实上又有一套评价体系限制着你的选择。或许更可恶之处在于,我们都变得实际而精明起来,知道结识什么样的人脉可以把未来的天堑变通途,也知道选什么样的课老师给分很水什么样的社团加入后可以有更多的资源,于是我们活得如履薄冰,生怕翘掉的哪一节课,会给未来抹上污点,也生怕得罪的哪一个人,会让日子变得寸步难行。”这样的感叹惹得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共鸣,他们在底下留言说:“谢谢你把我偶尔冒出来的念头,梳理清楚讲给我听。”


是我要谢谢他们。


是我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给了我落笔的理由。因为结账时被一个小朋友喊了声阿姨,我愣住的同时却发现自己比高中时代快乐,所以有了那篇《谢天谢地我是阿姨》;因为困惑于互联网时代热络又虚无的人际关系,所以有了那篇《没有朋友的朋友圈》;因为创业者选秀者频繁地贩卖苦情,所以有了那篇《素食者凶猛》。


我喜欢观察人,因为这个世界最迷人的,就是人本身。人身上永远有故事。我是那个讲故事的人,我却不知道自己将会讲出一个怎样的故事。我在精彩别人之前,先精彩到了自己。


幸运的是,我落笔的故事,被很多人喜欢着。人人上发表的作品,被青年文摘等传统媒体和其他新媒体账号转载。今年我开始在各文学类杂志、微信号上发表作品,成为了“灼见”、“左右青春”、大学生杂志社的签约作者。我也在凤凰网开有认证博客,试图用少年人独有的浅薄的敏锐,去感受这个复杂也深沉的世界。


爱折腾的我,在老师的鼓励、朋友的协助下,创办了《西南风》——它是第一个依托新媒体运作的文艺社团,通过微信推送,目前已经推送二十余期,积累订阅用户3千余名,在各院系均拥有良好口碑。我们的宗旨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想要传递一点思考;不仅仅是为了供人消遣,而是想要和大家交流一点深切的困惑和探索;不仅仅是为了给这个喧嚣的世界增添多一点喧嚣,而是想要当大家在点开它的那一瞬,就可以静下来。作为一群普通学生,做这样一份杂志,难免曾遭遇手忙脚乱。我们并不觉得辛苦,一想到我们能用噼里啪啦的指尖,敲打出让同龄人愉悦的文字,在他们也许失落、疲惫的深夜,给予一些温柔慰藉,除了荣幸,我们又能说些什么。


我们也没有满足于线上的影响力,在线下,陆续承办了各类文艺讲座,90后新锐美少女作家张晓晗、豆瓣网评分最高的青春文学作家八月长安等年轻作家纷纷做客上海交大,为爱好文学的同学们奉上一场场精彩的讲座。在毕业季,西南风还联合曦潮书店,为校报毕业特刊征集稿件;在暑假,《西南风》应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会微博的邀请,成为“2014东森杯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的协办单位。渐渐的,文艺不再是某个组织、活动的传声筒,而成了切肤的、可感的存在。


希望西南风能够陪伴你们度过大学四年,点缀你们漫长而丰富的青春。但更期待,你们迸发出更奇妙的火花,展示出更新锐的态度,挥洒出更酣畅淋漓的才华。因为你们足够幸运,拥有人文学院这样一个宽松的、自由的、温暖的环境,也因为学院足够幸运,能拥有敏锐的、善良的、勤奋的你们。


人文学院很小,一个班就二十人,因此人与人间的关系,会不自觉地拉近。我是在这里,结识了我最好的朋友们,她们善于思考,热衷讨论,不偏激也不物质;我也是在这里,碰上了最好的老师们,有的教我怎么解读文本隐藏信息,有的教我平仄音韵如何对仗,更多的,是用潜移默化的言行,给我作了人格的表率。很多人误会中文系是混日子,但在这里,我学会最重要的技能恰恰是,不管命运是喧嚣还是寂寞,都要将它变成一个个庄重而有美感的时日。天大地大,说到底都没有过日子大,那些精读过的书、细品过的文、对谈过的人,都是我小小的花园,是一个个楚楚动人的晨夕,是一段段值得铭刻的成长。


我想,每个人审视这个世界、他人与自我之时,必然会带着层层滤镜。而滤镜之形成,最大来源便是成长史、教育史以及阅读史,是一个人打小看到的世界的模样,祖先遗下的手书,爱过的人们重重叠叠温软,导师的耳提面令,友人之暖,人文之美……所以,我真庆幸,我遇到过这世上最好的父母,老师,朋友,恋人,和书。


祝你们和所有美好的事物狭路相逢。更祝你们有充沛的勇气,择你所爱,爱你所择。



[作者]倪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