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玉文化统一中国暨齐家文化玉器上海特展专家座谈会

2021-04-19


2021年4月17日,由同济大学博物馆、同济大学宝玉石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合作主办的“玉文化统一中国暨齐家文化玉器上海特展专家座谈会”,在同济大学博物馆成功举行。


会议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同济大学博物馆长章回波、同济大学霍佳震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黄松、周征宇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叶舒宪,神话学研究院专家胡建升、唐启翠、安琪、雷欣翰、刘思亮等,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熊承霞、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温雅棣、上海视觉学院副教授吴玉萍等2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会议之前,同济大学博物馆章馆长、同济大学教授霍佳震和策展人景璀引领众人参观在同济大学博物馆举办的《玉之东西:齐家文化与当代玉文化的对话》特展,并介绍来自甘肃定西市六县九家博物馆的齐家文化玉器76件的情况与文物级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舒宪为馆藏玉器做了文化学层面的解读,并分析各种玉料的原产地及品质特征。同济大学宝玉石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周征宇结合展出的当代玉雕工艺大师作品,为众人讲解了当代玉雕艺术对中国玉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并具体说明古玉境界之美与当代玉雕创意开发的关键问题,他还介绍了同济大学团队对当代玉矿资源调研采样的进展情况,如广西大化玉和贵州罗甸玉的开发与应用。这都是古代的传统知识系统中没有记录的南方新玉种。


霍佳震教授讲解齐家文化玉器的特点


座谈会开场,同济大学副教授黄松作为本次会议主持人向众专家领导表示欢迎,并热情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做引领发言,他以古代文献所记“巫以玉事神”为引线,说明玉器在我们中国史前发轫,至今总共有万年传承不息的传统。玉对于华夏文明不仅是最高价值物,还是至高的精神理想所在。就因为如此,才需要提出“玉成中国”的创新理论命题。叶教授还指出,玉文化的发生和传播通常需要有“双轮驱动”。即玉料源产地的物质供应(就地取材或远距离运输),与玉石神圣化的信仰观念驱动,二者缺一不可。“玉器”作为天人合一的中介圣物,承载着远古以来没有文字时期的历史。而齐家文化作为中国史前最后一个玉文化繁荣期,其地域分布恰好与夏代文化源流有着密切关系(文献记载夏禹出西羌)。探索齐家文化的种种问题,也就是间接探索夏文化源流的问题。齐家文化玉器源流大数据整合极为重要,或将给夏文化的求证难题带来“物证”的突破口。


同济大学宝玉石文化研究中心的周征宇副教授发言指出,玉石源流的科学标本采样与技术仪器鉴定,还有文化翻译,这二者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他介绍了同济大学方面所实施的科研项目,即搭建现代玉矿资源的基因分析数据库,以便同出土的史前或古代玉器做成分对比研究,并为各个新发现玉矿产地提供权威学术支持与开发策划。


胡建升副教授认为,齐家文化作为史前期玉文化的最后一个高潮,概括为中华史前玉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他提出研究玉文化不单聚焦在单一文化圈,更需将眼光放在中华整体上古历史脉络中去研究。如在良渚文化玉器传播中原的过程中,山东大汶口文化所起的中介作用和筛选作用:玉锥形器和玉三尖冠等在这里就被筛选掉了;而新增的玉礼器品种则有玉璇玑(牙璧)玉璋等。最后在中原文明的商周王朝留下的玉礼器体系,即所谓六器,没有一种是中原文明自己创造的,全部是接受中原以外史前玉文化的馈赠结果。


唐启翠副教授比较齐家文化玉器本地起源说即华西系(玉材、器类和崇天礼地信仰,区别于华东系物精崇拜,据台北故宫专家邓淑萍意见)和东玉西传(信仰、技艺与器类)两种观点,认为齐家文化玉器的部分器类如璧、琮、璜、钺或铲等与东部玉器器类具有共性,然而在玉材、工艺和造型上又拥有自身的创新点,尤其是独具一格的扇形璜和多联璜璧等,整体上多见素面几何形玉礼器,而少见像生器类,的确彰显着与东部迥异的文化面貌,然又深刻影响夏、周、秦的玉礼器体系。因此在研究齐家文化玉器时,既要在特定时空文化互动、融合背景下溯源探流,同时也更需要人群基因和玉器、玉材基因谱系溯源的交叉视野。


熊承霞副教授发言说,作为同济建筑系毕业的校友,如今有机会回归母校观摩史前玉器,非常荣幸。从本人的设计专业视角看,齐家文化玉器代表文化大传统的另一种原型风格,非常类似如今设计中的主流风格,即北欧简约风。与江南水乡良渚文化玉器的精雕细刻相比,齐家文化所代表的西北文化元素十分突出,粗线条不加雕饰的素雅大方,出现在我国4000年前的西部玉器时代,可视为如今北欧宜家家居一类极简主义艺术的祖型。国内学习设计理念言必称包豪斯的时代,应该过去了。如何向本土艺术资源再学习,成为我们的问题意识。


温雅棣博士说,新石器时代的透闪石软玉文化发生,可溯源于距今三万年之久的亚欧大陆装饰品系统。早期人类率先在贝加尔湖地区开启玉器加工。根据人类基因研究,这与旧石器时代的丹尼索瓦人有关。该人种擅长远距离迁徙,其足迹从北亚地区一直到南太平洋岛屿地区。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得到后起的农耕文化革命的有力促进。以青绿色为主的玉文化是对农作物本色的人工模拟。这是本人第一次大规模观摩齐家文化玉器,对其用料之精美和多样化,留下深刻印象。


座谈会讨论现场


本次座谈会主要以齐家玉器作为能够被激活的物质载体,强调千百年来玉文化在中华古老文明中的极其重要地位。会议围绕“玉成中国”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对话,学者们得以重新理解玉文化统一中国说的理论创新意义,并从多学科研究视角权衡评估中国西部史前文化遗产的世界性意义,及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价值。专家们一致认为,玉文化是迄今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中遗传的最古老、也足以代表“中国性”(Chineseness)的文化基因,它不光给人文学研究和史前史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度空间,而且在未来的文化创意发展中还将发挥重要的本土文化元素的引领作用。


同济大学和上海交大专家团队参与的齐家文化玉器研究相关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上海名道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的纪录片《通灵宝玉》摄制组,齐家文化研究会协同研发上海基地摄像师,均对本次齐家文化玉器特展和专家座谈会做全程视频跟踪拍摄。会下,各校专家还互赠研究成果,并期待下一次对话与合作。


撰稿:韩昊彤、叶舒宪
摄影:景璀、韩昊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