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青春·专栏

【我与人文学院】柴明杰:脚下沾满多少泥土 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扶贫路上”交大力量

2020-11-18


见识了青藏高原的雪山与溪流,感受了黄河之源的秀美与壮观,四年的选调生之路,他看到了踏实、看到了成长,更看到了满满的希望与光明。柴明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016届硕士,青海省委组织部干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哇麻村驻村干部。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2016年,柴明杰踏上赴青海的选调生之路时,是带着建功立业的壮志情怀和饮水思源的殷切希望而去。在青海刚刚适应后,于2018年4月,被单位派往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哇麻村驻村扶贫两年多时间。两年,在一个人成长的长河中,或许不算太长,但因为参与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中,而显得别样厚重。他说这两年之于他,是精神的一次洗礼,更是思想的一次升华。


乡野的星空


柴明杰还记得曾经傍晚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灯很暗,抬起头看见满天星辉,熠熠闪耀,那一刻他感受到内心无比的澄澈,重新找回久违的宁静。农村不仅有清新的空气、开阔的视野、美丽的风景、绿色的植被、天然无污染的蔬菜,而且对于经济发展来说,也蕴藏着致富的商机。柴明杰记得曾经陪同制药行业的专家,到村里的大山上考察,一路上专家介绍沿路发现黄白、党参、黄芪、柴胡、秦艽等二三十种野生药材,这些药材如果进行合理采摘,就能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益,这让他明白帮助困难群众致富的办法很多时候就隐藏在身边,需要去发掘。




他和所驻村帮扶的哇麻村基层工作人员一起,抓住国家扶贫政策的契机,先后争取资金1193万,打造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徒步旅游基地、户外拓展中心、“农家乐”等项目,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探索建立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通过旅游辐射带动整村产业发展。2019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量达10万人,通过带动“农家乐”,农副产品销售等,实现经济收入近20余万元。今年年初还入选了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以及“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给村民们致富奔小康带来了财富,更带来了希望。



农村不止有原乡风景,也有人间尘事。一对80多岁的老人,因为家庭琐事,老两口同儿子儿媳产生芥蒂,关系恶化到不相往来,家庭的不和睦给这个原本的幸福之家笼罩了一层阴云。为了帮他们化解矛盾,柴明杰和其他基层管理人员把老两口和儿子儿媳叫到一起,撮合大家把话说开,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最终帮他们把心头的“疙瘩”解开。当一家人言归于好,两位老人给他们端上奶茶,握着手泪眼婆娑地表达感谢时,他体会到帮助群众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值得的,群众对工作的每一点认可都是最大的褒奖。


乡民的茶水


如果说生命都有自己的姿态的话,“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农民的姿势。这种“靠天吃饭”的生活让农民成了最没有安全感的群体。因病、因学、因残、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生命中的每次意外都可能让一个家庭陷入贫困,并且代际传递。在困难家庭长大的孩子,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很难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一技之长,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贫困的阴影就如影随形。为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柴明杰和他的“战友们”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实现高质量的脱贫。两年来,通过产业帮扶,提高种养殖技术;筹建“爱心励志超市”,利用积分兑换商品,增强脱贫动力;发挥“消费扶贫”效力,帮助销售农副产品,就是为了鼓励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实现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





魏巍眼里最可爱的人是解放军,柴明杰眼里最可爱的人还有农民。农民是淳朴的,每次入户走访,他们都会把最新鲜的馍馍端上,把奶茶倒上,让他倍感温暖。农民是善良的,因为没有出行的交通工具,每次去乡上或县上开会都要先走5公里的山路,但只要跟村民说一声,不管用摩托车还是农用三轮车,他们都会热心地送他,有时在路边招招手,不管认识不认识的,大家都愿意载你一程,这份信任与善良令他感动。农民是勤劳的,柴明杰还记得在春耕的季节,跟大家一起劳作,从早到晚,随身的干粮就着茶水,没有人喊苦喊累,在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下播种的是收获的希望,这希望是对美好生活向往,更是激励扶贫干部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柴明杰说,扶贫工作中,也曾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失落、无助、委屈、不被理解。但面对挫折时,咬咬牙,挺过去,既是对自己的历练,更是考验。经过几年的发展,他参与扶贫的哇麻村乡村旅游已经初具规模,当初的那些质疑也烟消云散。回望这一路走来的历程,他说,没有辜负自己当初的诺言,一切都是值得的。

作者:覃桂妹

供稿单位:校友总会办公室、校团委、就业中心、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