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青春·专栏

【我与人文学院】龚婵婷:遇见,是美好的开始

2020-07-08


简介:龚婵婷,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曾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团干部、学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卓越助教奖项;曾担任人文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人文学院辅导员。

 




遇见


2017年7月12日,是我第一次踏入上海这座大都市,第一次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更是我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初始。为期两天的暑期夏令营,记得第一天下午举行了开营仪式,印象最深的人文学院的悠久历史和小而精的教学模式。笔试和面试是在第二天,阳光明媚,让人有些恍惚,待考的紧张心情和匆忙的时间安排,我没来得及欣赏交大的风景便又匆匆离去。2018年9月,还是初秋,上海的天空很蓝,天气也很凉爽,我独自一人踏进了交大校门,从那一刻,我正式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一员。



带着问题意识去思考


人文学院有着“小而精”的教学模式:在陈瑞球的研讨室中,一张U型桌,老师坐着U型座的顶端,两边坐着的是同学。每次下课前,老师都会预留下节课的研讨问题,让大家做好准备。带着问题的我们,在下课后便开始阅读相关理论专著和论文,最后形成小报告。在课堂上,大家依次汇报,老师会纠正同学们报告中的错误之处,也会对牵涉到的某个具体问题作延伸,拓展我们的知识。这样独特的课堂,与我以往接受的教学模式大有不同,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以老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刚开始,我还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甚至还带给我小小的苦恼——担心自己找不到值得讨论的研究问题,甚至担心自己在公众场合的发言会卡顿。记得上课时,学院的老师们总会强调,无论是作报告或是论文写作,都要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而我们的研究,更要以论证和解决一个问题为目标。哪怕只是解决了一个个小小的问题,那也是一种成功。在人文学院老师们的指导下,我都带着具体的问题去阅读相关文献,从浅入深……渐渐的,我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的眼光,自己的研究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有所提升,而我也改变了从前的羞涩,敢于在公众场合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人文学院也给予了我一个提升自身工作能力的宽广平台。研一研二两年,我在人文学院先后担任了人文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人文学院辅导员,组织协办了诸多学生活动。在学工办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的工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于我而言,在人文学院担任辅导员的经历,是我人生当中最为难忘的一段。在这里,我结识了学工办的诸多老师。工作上,他们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建议,包容我的失误的同时也传授我经验和教训;生活中又给了我莫大的关怀和帮助,使我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他们以其言传身教,让我明白了学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就要把各项学生工作都做细做实,而我的内心也暗暗决定成为像他们一般以“立德树人”为志业的人。2019年寒假,我以辅导员身份报名了上海交通大学“助飞”计划,报名“助飞”计划,源于一份感恩,或是传递爱与温暖的期许。而当我得知这个项目需要报名者独自走访时,先前的憧憬便被担忧取代:独自一人前往陌生地域将出现的种种风险,以及自己是否有能力独自面对突发状况……好在经过了充分的准备,这些担忧也有所减轻,尤其是得到了学工办卢老师、董老师对我的鼓励和关怀。怀着期待和小小担忧,我独自踏上了前往永州的家访之旅,调研走访了四位交大学生,了解到他们比平常人付出的加倍努力,他们的懂事和体贴,也再次感受到为人父母的伟大之处……一趟永州家访,让我越发坚定了以“立德树人”为志业的信念,而我也希望未来的自己,也能用自己的小小努力,传递爱和温暖,成为他们成长成才路上的知心人和引路人。

遇见,是美好的开始。如今我即将步入研三,回望在人文学院的两年时光,那些关于师生情、友情和成长的故事,都是那么温暖和美好。而我也将始终铭记“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院训,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传递爱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