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青春·专栏

【我与人文学院】张佳怡

2020-07-08

张佳怡: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2018年作为夏令营“优秀营员”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时光如梭,自19年夏末来到交大人文学院,现已将近一年,然而满打满算只不过在学校里待了半年而已。因此总是叹息,错过了我在交大的第一个春天,一个撩人的春天。


半年而已,点点滴滴却总在我心头萦绕。


我与交大的缘分开始于2018年盛夏。7月,大三刚结束,我来参加人文学院举办的夏令营,初到的那个凉快的夜晚至今在还我脑海里。为了提前熟悉地点,我从“拖鞋门”进入交大走了好久好久到达人文学院,那时灯光昏暗,小小的院落并不能看太清,我却仍然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静谧、安然、舒心。面试过的学校里没有一个让我如此印象深刻的。或许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吧,阴差阳错,第二年的九月,我果真来到交大报道了。


半年的相处下来,我是真真爱交大的。我爱古朴的庙门,爱夕阳的金辉倾泻而下时它庄严的模样;我爱三餐附近的木板桥,爱它下方莲花池里轻盈盈的婀娜;我爱电院大草坪,爱它夜幕将临时翩跹的晚风……红墙碧瓦水云霞,每一处皆是风景。欣喜的还在后面,当我能把钱学森、黄旭华等国之巨匠称为学长、当我每每路过挂满照片的院士墙、当我听闻从交大走出的优秀人才在各自的领域上推动了国家社会的发展,我都会发自内心的自豪与骄傲。虽然自己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看到学校能培养出如此栋梁,我也享受着这份荣誉感。在交大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感染下,我也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交大所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青年,更是具有追求与抱负、责任与担当、充满人文关怀的人才。“选择了交大,就选择了责任”,在这样的召唤下,我对自己今后的人生规划也越来越明晰。

更重要的是,我享受到了人文学院一流的教育资源。相传文科相对弱的交大似乎隐藏了实力,在人文学院,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全是在各自领域有所突破和建树的大牛,或者是正在崛起的、兢兢业业的青年教师。我们采用的是小班教学的课程,老师和同学们围坐在U形桌前,就某一学术问题高谈阔论、争鸣商讨,超高的参与度以及与老师的超近的距离使得课堂紧张而又刺激,昏昏欲睡的课堂氛围在人文学院是不存在的。同时,老师对每个个体的关注都是其它大部分学校所给予不了的,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展示都能得到老师的回应与评点,这对个人的进益大有帮助。现在,研一的课程已经结束了,但是我对每个老师的身影和言谈都颇为不舍。他们的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的真诚善良与耐心指导,都让我如沐春风、为之倾倒。我还多次参加学院及导师提供的讲座和活动,见识了更多同领域的优秀人才,我自觉个人资质平平,难以得到大幅进步,但是聆听过大师们的讲话和目睹了他们的风采,已是幸事,并无他求。

此外,人文学院为学生们提供着事无巨细的关怀与锻炼自我的机会,各种活动、社会实践、工作岗位等等应有尽有。研一一年,我担任了班级班长,又做了学院的辅导员,在学工办老师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老师们还对我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关心和帮助,使我感受到了贴心的暖意和共事的快乐。我也了解到,教务处、学工办等思政老师掌握着每个学生的发展动态,每个学生基本都能被叫出名字,都能够得到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关注。在人文学院,每一天都是被爱包围的,都是值得的。

在交大的大环境和人文学院的小环境下,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人:作息规律又积极上进的室友、文采斐然随时随地碾压你让你自惭形秽的同学、风趣幽默又聪慧能干的学长姐,以及带着我成长为我出谋划策的师姐、认真严谨积极负责的行政老师们。希望自己身边永远都被这样一群优秀的人才包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啊,真希望快点回到校园里啊,日暮晚霞,星河灿烂。

在交大人文学院的每一天,都是最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