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青春·专栏

【我与人文学院】钟瑞莎

2020-07-08

个人简介

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2018年做为夏令营“优秀营员”推免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现任人文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曾任本科生助教。获2019—2020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团员,任闻玉助学金。曾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扶贫专项项目和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的负责人。



 

你好,我是钟瑞莎。


如果你要听我和人文学院的故事,那大概要从一个夏天开始,一个青涩的步伐,对路人小心翼翼的询问。找到了那栋楼,那时,心里就怀有那样的预感,也许就是这座吧?和后来的直系学姐逛学校的时,就我和晨两人,路过的也许是网球场,我有点奇妙地、默默地问了句,“这是我们的宿舍吗?”,虽然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脱口而出用了“我”这个词,也许是诸多印象所形成的预感吧。


就是这个“我们”,成为一切故事的开始。一遍遍地从阳光下的绿光校园中穿梭的时候,我试图去把握,我第一次来的时候,那栋房子,那棵树,那段洋溢着阳光的还有透明叶子的路,后来知道了那是陈瑞球的前面一段。

度过了紧紧张张的、试探的研究生同学的第一阶段,我们不知不觉就成为了朋友。后座上顺便带过不少朋友,一起去赶课,一起在晚课后加餐,一起去校医院看医生,总有人用无比夸张地语气和我开玩笑。我们一起“抱怨”课业压力太大,却又无比认真地互相讨论和争论对错,我看到了文学的“一百种”视角。下课了一堆人去二餐,为菜品也能讨论得兴致勃勃,女大学生的快乐也许很简单。幸运地是遇到了很多好朋友,有的友谊跨越国界来到东南亚,然后我就忽然对异国文学增加那么多了解;有的通过网线也好像在彼此身边的小姐妹们,你的消息总有人回复,你的顾虑会有人帮助。也许就是人文学院的选拔方式,让我们无比接近,乃至有相似的经历,大家凑到一起,可以“憨憨”地大笑。

事到如今,我仍旧很感激,发给我的那封邮件。我仍旧很感激,面试时,那么多老师的笑脸,那和善而“打趣”的笑容,就好像面对孩童时,那种觉得有趣而宽容的表情,不过我也是后来“悟”到的。

我第一次被人文学院震撼到,来自于思想的力量。大概上学第一周,我发了新学期的第一条朋友圈,分享我重回校园时光的喜悦。我终于感到,自己来到了深处的知识城堡,每一位老师都有超出我预料的渊博知识。我喜欢,当老师说到一个词,可以延伸到古代希腊,又可以穿过五千年的坟墓;我喜欢,阳光透过缝隙蔓延在会议室灰蓝色桌板上的一线“光明”,它让我看到“真理”的光芒。我喜欢那些无忧无虑的讨论时光,老师们就像在摆渡着思想和历史的“小船”,我们在时代中穿梭,通过史料、讲述,通过彼此的故事。这些都让我感到知识的愉悦与合作的快乐。

我曾经乖巧地等在鲁迅书屋的门口,等背着双肩包,骑着单车的导师来为我解答疑惑。他用在桌前堆积如山的专著告诉我,学术之路的艰涩,也带领我走入一个宽广的学术世界,我学会了观察、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我的导师对我而言是个值得尊敬的,有勇气的学者,我总是在我的角度默默地崇敬他。在人文学院的许多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坚守,尽管我从未倾吐,我想那种背后默默的共鸣与守护,都让人很安心。当我在大小图书馆中穿行,终于习惯了交大处处优雅的环境。我大概是个“贪心”的人,一旦我看到如此多的人文著作,作家与作品,光是抚摸端详,眼光掠过他们的名字,就让我感到满足和觉得伟大。我曾一个人去过密集书库,在沉重的书籍柜子间推换的时候,我感到历史的嗅觉,这才是研究,这是学校带给我的美好回忆。

来到交大,作为一个文科生,多多少少都会被理工科的成就所炫目。但我感到高兴的是,在人文学院里,我保持着去找自信,去鼓足勇气。比如去参加交大的奖学金评选,拼那个济济人才中的千分之一。这与学院的辅导员和老师们坦率的鼓舞分不开关系,我特别感激我的党建指导老师,她让我感到从不孤单,当我觉得犯难的时候,她总在鼓励着我,不会让我孤军奋战,去试试那些从未做过的新挑战。我所遇到的学院老师都特别友好,记得有一次做助管,带我的老师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制表。对他们来说,帮助每位同学成长和发展就好像是他们的使命。人文学院让我拥有了许多之前无法接触到的机会,有时候,只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只能略带遗憾地错失。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所感受到的人文学院,那就是——“人文关怀”。我想以后我会长久地怀念,骑着车飞奔到陈瑞球楼时的慌张,进门打破严肃时,小姐妹偷偷递的眼色,以及从窗帘中所射下来的那一束光。

这是我走过的时光,希望你也来写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