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中国手稿学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9-07-08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手稿学研究的开展,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和上海鲁迅纪念馆于2019年7月6日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举办了中国手稿学学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上海交通大学、鲁迅纪念馆、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图书馆、虹口文史馆、钱学森图书馆、鲁迅文化基金会,以及来自台湾中央大学、实践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共约30人。



会议围绕当前手稿学面临的生态环境与氛围,未来的发展前景展望,进行了总结与交流,还就具体手稿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交流讨论。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主任王锡荣教授主持外会议。


与会专家对中国作家手稿的整理、研究与出版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张中良和符杰祥教授等指出,手稿研究很有意义,从创作手稿中学习怎样推敲、修改,对于学生的写作训练十分必要;同时可以从中窥见作家微妙的心理轨迹,还可以通过手稿的修改,认识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指出,目前对于手稿的研究,还面临一个尖锐的学术伦理问题:例如作家本人在原稿上的涂改,研究者有没有权利去还原、恢复原貌?手稿拥有者如果不同意发表,将怎样解决?需要充分沟通,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通过研究作家王蒙的两部作品手稿,发现:除了显性的手稿,还有隐性的手稿的问题。因为事实上所有的文本,都是有手稿的,研究者在研究文本的时候,不能不注意这个问题,他提出要“悬想原稿”,对于作者本人对手稿的改动,也有一个怎样看待的问题;上海鲁迅纪念馆乔丽华研究员也谈到,她在整理黄源先生手稿中对于手稿“有用”与“无用”之间的困惑。


在会上,多位学者发表了最新的手稿个案研究成果。来自台湾中央大学的易鹏教授报告了他对鲁迅《五猖会》手稿的研究新成果,他采用国际最新的手稿研究和叙述方式,精密、细致地还原了这篇作品的原貌,让人耳目一新。上海图书馆的刘明辉研究员报告了她对戈公振《欧洲报业考察记》一书手稿的研究,细致梳理了其考察欧洲和撰写此书的过程,并分析了称稿、成书的过程,并证明该稿为正式出版前的最后稿;上海鲁迅纪念馆乔丽华研究员报告了她对鲁迅《一天的工作》中对于专用名词“布尔什维克”的翻译演进做了细致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王贺讲师做了题为《手稿研究与“史料批判”》的报告,提出了手稿研究中的史料甄别问题,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陈福康通过对鲁迅一篇外文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译者问题进行了考证,指出这位译者正是鲁迅本人。


最后,王锡荣教授作了总结发言。着重围绕中国手稿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展望谈了他的看法。他指出:在本课题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本课题组成员为核心的编辑团队正在编辑中的新版《鲁迅手稿全集》,这套书出版后,将为鲁迅手稿的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一是新增了大量第一手图文资料(估计新增的篇幅要比原《鲁迅手稿全集》篇幅多一到两倍,把目前能够搜集到的鲁迅手稿,尽量收全),而且由于其先进的编辑理念,完善的手稿信息,将使鲁迅手稿的研究跨上一个新台阶,也将成为中国手稿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为中国作家手稿的收集、编辑出版和研究带来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同时,也为国际手稿学-文本生成学的研究带来宝贵资料和动力。新编《鲁迅手稿全集》的出版,正是在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投入了重金,集合了中国手稿学研究界的智慧,才得以实现。作为一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大工程,希望它能够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也能引起国内众多手稿收藏单位的关注和响应,从而推动国内手稿的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同时推动中国的手稿学走向世界前列。



撰稿:梁雪融
摄影:施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