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青春之声

[我与人文学院]徐婕:选择人文,无愧于心

2018-06-08





时光荏苒,三年前的我,拖着行李箱来到交大,驻足在人文学院;三年后的我,回首研究生生活,人文学院成为我停留的一个站点。在这近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文学成为了我梦想起航的出发点,也是我最终融入现实的落脚点,生命因为读书有了些许乐趣与长进,也因为读书有了些许困惑与不安,然而梦想从未轻易放弃,脚步从未退缩,在汗水和泪水洒过的前行道路上,我一直试图挑战自我,充实自我,从年少的青涩逐渐走向了成熟,沿途的风景都成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坚实基础,也鞭笞着我不断跋涉,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当身份转换成研究生,首要面对的是选择。回溯过去,来到交大学习,应该是我最幸运愉悦的事,而选择人文是源于心灵最初的那份坚守,因为喜欢鲁迅的缘故,凭着一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选择了鲁迅研究,也就选择了我现在的导师——符杰祥老师。实际上,后来两年多的学习与交流让我发现,符老师的惕厉谦冲、严谨治学,似乎都与鲁迅发生了形影重叠。


依稀记得,开学没多久,我发了邮件给符老师,后来符老师回信约谈,便有了接下来的第一次见面。那天,下午阳光很明媚,我的心情很紧张,因为今天是我第一次见导师,也是我第一次可以从照片切换到真人的时候,就在踏入人文学院的大门,我看到了正门处的“三味书屋”,顷刻明白老师办公室的起名都与鲁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冥冥之中对于鲁迅的崇拜与好奇,有了可探索、可寄托的地方。我轻轻推开那道门,一个穿着衬衫,匍匐在书堆里的老师抬起头,看了看我,说:“你就是徐婕吧?”我点点头,他尴尬地笑了笑,说:“我就是,我就是,来坐坐!”。接着,符老师详细地跟我说了研究生的读书计划,坦言选择的重要性,并且列举了很多可能对我有益的书籍,并且跟我说:“读读书,才知道自己哪里不足。”临走的时候,符老师像一个孩子似的笑了笑,说:“我也不知道送什么,给你两本我写的新书吧,关于鲁迅的,你可能有兴趣。”我当时一激动,不知道该怎么感谢,而当我翻开扉页,竟然看到老师事先写好的祝福语,一下子受宠若惊,而符老师就笑笑,什么也没说。实际上,符老师是一个很纯粹的学者,很年轻的教授,他不吸烟也不喝酒,最喜欢的就是买书、看书,就和鲁迅当年一样,将自己的工资大多用来购书,如果用“嗜书如命”来形容符老师,其实一点都不为过。记得有天晚上,符老师欣喜的告诉我:“当当网上有书籍打折活动,特别便宜,我已经囤了好多书放在购物车里,你们回去抓紧时间,没几天就恢复原价了!”当买完书,他又笑了笑说:“买了太多书,家里都不够放了,师母又要生气了。”说完,符老师很尴尬地告诉我们,自己喜欢购书,然后书柜都不够放,以至于被师母放在了沙发底下,但是自己还是忍不住想买一些从来没看过的书。


有时候,我们也许知道交大有各种实验楼,材料楼,研究室,但是却可能遗忘了,在拐角处,翠绿的竹林旁边,有着一栋小巧而精致的人文学院,在这里,无数个晚上都有很多老师静静地坐在“三味书屋”里,翻着书籍,查着资料,沉淀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我的导师经常跟我说,在晚上越是安静的出奇,受打扰的因素就会越少,学术灵感越是能一触即发,所以每次的读书会,导师都会选择在晚上进行,也正是在世界已经安静的时候,我们师生一起坐在“三味书屋”里,打开书本,便发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名人都朝你悠悠走来,给你诉说这世界万物所经历的一切,也正是夜幕降临的时候,文学的魅力之花能得到尽情地绽放。


记得刚来交大,一直面临这样的询问:你选择文学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它有什么用?然而对我而言,不选择文学的理由或许有千万种,但是选择文学真的只是当初的那份坚守,而至于有用与否一直可上溯到王国维的“无用之用”论,莫言曾经说过:“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伟大的用处。”美好的东西不一定有用,有用的东西不一定美好,文学与爱情、友情等情感需求一样,都是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是精神生活的结晶。如果所有的事情都以“有用”二字进行衡量,那生活的诗意和远方又需要从何处寻求?我们习惯了交大工科机器运作的机械声,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书本流连于指尖的声音,我们一直忘情地赶超世界的节奏,告诉自己不能停,生怕一转身世界已然变样,然而真正容易变样的是我们,保持初心似乎变得越来越难,当生活越来越物化,量化的指标也许能够衡量出变化的程度,但是人性的变化又该如何揣摩?恰恰是文学告诉我们,适当地慢下来,试试与历史对话,与大师对话,世界可以在你的眼里有着不一样的颜色。在一系列开设的文学课程中,既能感受到几千年之前庄子的缥缈洒脱,又能感受现代作家的文学启蒙与革命志向,既能体会语言文字的特殊魅力,又能领悟外国作品的复杂深远等等,而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更深层次的学习,也让我在鲁迅研究上不断进步,发表了两篇有关鲁迅研究的文章,并被收录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优秀论文集,在2016年暑期,我又协助导师进行鲁迅手稿校对的重大课题,对鲁迅手稿进行整理排版。


对于鲁迅的认知,起步于初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至于后来的《孔乙己》、《忘却的记念》等,在我们的印象里,鲁迅总是与“斗士”、“勇士”等严肃冷峻的形象粘连在一起,鲁迅本身似乎也定格在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一类的评价中,但是经过海外汉学、现代文学、鲁迅研究等一系列研究课程的学习与探讨,鲁迅的形象日益丰满起来,甚至可爱起来。只有还原历史,回到鲁迅那里去,才知道鲁迅其实在历史不断的塑造中已经渐渐远离那个真实的鲁迅:他是一位文学家,一位用笔诉说自己使命的学者,是一位关爱青年的长者,是一位爱看奇幻电影的父亲,是一位爱研究画作的收藏者。我们反对神化鲁迅,但是更痛心将鲁迅的文章撤下教科书,鲁迅是一个人,是一个将自己毕生热血奋斗给民族的人,他简单纯粹,直率可爱,他敢爱敢恨,却又谨小慎微,不敢伤害身边最亲的人。他的思维和情感如此复杂,于是文学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园地,使他能够在千变万化的生命过程中捕捉心灵的轨迹,不拒斥内心的冲突和怀疑,不排除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不确定性。通过张中良、符杰祥、文学武等众多老师的阐释,我才明白,鲁迅不止于以前“斗士”,不止于“文学家”,他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伟大的灵魂。人格的高尚决定学问的高度,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人格素养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只有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才能制定正确的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哲学家贺麟先生说过:“为学与做人事一步功夫,一而不可分。敦品与励学乃系一件事,增进学术即所以培养品格,追求真理即所以砥砺德行。”


永远记得,在一次现代作家讨论的课程中,中文系主任张中良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先做人,再做学问,两者不可偏废。选择文学,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态度,当把文学变成人生态度,或者变成一种生活状态时候,其实文学的意义就凸现出来。心如猛虎,细嗅蔷薇,作为文科生,与学者的历史对话,与艺术的美丽邂逅,让我深深体会到文学所具有的不确定性魅力。


可以说,父母的鼓励,让我坚持文学的最初梦想;老师的指导,让我感受读书的深远奥妙;朋友的相助,使我的研究生生活绚丽多彩;而鲁迅研究所带来的庞大思考,终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正是人文学院宽松而不失严禁的学术氛围,影响着我生活的点点滴滴。上过课,看过书,聆听过大师的讲座,讨论过课程的内容,无论是转角处的“人文化成”,亦或正门处的鲁迅的“三味书屋”,从图书馆到资料室,心里敬佩和感激的老师有太多,这都成为滋养我优美生命的记忆,让我一直能保持平常心去接触世界,去对待研究生生活。正是在人文学院老师提供的思想指导与碰撞交流中,让我能够“反求诸己”,精益求精,这是课外丰富的阅读所给予的宝贵财富,于是对于自己的认知开始无限扩大,让我明白保持开放的心态,不固步自封,进而完善自我,这也许就是交大人所谓的“立一等志向,成一等人才”,玉经琢才成器,正是交大给了我一个好的平台环境,让我可以用努力和坚持来丰富大学生活,让我用激情和热情使我的大学生活多姿多彩,让我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雕琢自己,最终让我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继续前行的过程中,可能充满各种挑战和荆棘、坎坷和挫折,但正是有了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我将以加倍的信心和万分的努力去勇敢地面对挑战,戒骄戒躁,用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耕耘,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思政教师评语:


徐婕同学能够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政治立场坚定,主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各项活动中,她踏实负责,有较强的组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次得到推荐,担任学校助教等工作。同时,她也担任了学校生活园区的宿舍楼楼长、宿舍区区长,为更多学生的生活提供服务。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她曾参加学校校庆创业家采访活动,并参与撰写创业采访书籍,曾经在学校担任实习老师,也担任过国企的英语翻译工作;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她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踏实努力,专业成绩优秀,绩点排名班级第一,获得学业一等奖,并发表若干相关学术文章,辅助老师进行国家课题的研究,获得人文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与此同时,她也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会计资格证和计算机二级证。


徐婕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先后获得优秀助教,优秀楼长、优秀研究生、优秀干事等荣誉,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在大家眼中,她是个文静、谦虚、朴素的同学,话语不多却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想法,为人热情随和,人际关系好,吃苦耐劳,善于思考,平时努力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素质,具有较强的工作、自学、钻研能力,是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导师简介:




符杰祥,男,1972年生,山西临猗人。200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到2013年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任访问学者。现为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相关科研成果曾获得复旦大学谢希德奖(一等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奖。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共6项。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文史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三本有学术专著:《知识与道德的纠葛:鲁迅与现代中国文学者的选择》(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文章与文事:鲁迅辨考》(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 《国族迷思:现代中国的道德理想与文学命运》(台湾秀威资讯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版)。与此同时,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术月刊》《鲁迅研究月刊》《文史哲》《新文学史料》《中国比较文学》《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翻译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数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部分代表作如下: 

《中国苏菲亚是怎样炼成的:秋瑾的“西方美人”与晚清中国的文化政治》(《文艺争鸣》); 
《在苏菲亚和茶花女之间:丁玲的新女性重塑与近现代中国文武兴替思潮》(《文学评论》);
《女性、牺牲与近现代中国的烈士文章》,《新华文摘》2016/4(《人大复印资料》(《东岳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