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新变化、新现象层出不穷。时代发展为中国文学打开了各种新尝试的大门,新世纪文学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即开拓和实现多样化的可能性。面对社会、文化的迅速变迁,文学如何回应?如何在回应中开拓新的空间?近日,“首届当代中国文化论坛:全球格局与中国创造——新世纪文学十五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者就新世纪中国文学写作、研究与当代文化构建进行对话。
新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发生深远变化
“当我们谈论新世纪中国文学时,不是指这个时间的序列、延伸或者自然的递进,而指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谈到,中国的文学在这样一个新的社会语境、历史语境和时代语境下,也同样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深远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规模和深度,将来会越来越得到充分显现。
与此同时,进入新世纪以来,大批文学研究机构、研究团体的成立,各类文学周、读书会的定期举办,以及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活跃,作为文学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响社会文化思潮、推动文学创造、扩大文学传播与接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看来,尤其是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上,大量的书评、影评、剧评以及对文学现象的评论,促成了大量形式多样的文学讨论。这些文学的公众活动为新世纪文学壮大提供了宽阔的平台。
社会变化为创作者提供创作元素
在继承与扬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经验的基础上,新世纪中国叙事文学发生了“比较重大变化”,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鸿生谈及这些变化时认为,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在单一观念指导下书写中国人、中国生活、中国历史,已变得不太可能,这就为深入开掘和表达中国经验的丰富性及其复杂张力提供了契机与前提。
“新世纪文学之所以有生命力且值得研究,是因为它超越了之前反复讨论的所谓‘纯文学’的场域。”李敬泽认为,在当今的生活经验中,科技体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也触动了人心中很多复杂而隐微的地方。急剧变化的科技环境和社会环境,往往会为创作者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和创作元素,出现了越来越多跨知识背景、跨经验资源的作家,“我们发现,文学——那棵熟悉的树上结出了新鲜的果子”。
“现在的文学界有一个现象尤为明显”,孙甘露说,年轻作家尤其是出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家,很多人既从事文学写作也从事文学翻译,他们所翻译的作品不仅包括小说、诗歌,也有文学理论,他们既是优秀的作家、诗人,也是相当出色的翻译者。他认为,这个现象是令人欣喜的,反映出作家队伍文学素养的整体提升,这与近些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各种专业性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
以问题意识探究中国文学新变化
随着对当代世界困境的真实了解,以及对正义、幸福等价值的渴望,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重新踏上了对生活意义的探求之路。王鸿生认为,一度由现代主义文学所诱发的荒诞感、虚无感,开始转换为一些更切实更博大的思考。
同时,在大量翻译文学的影响、启迪和冲击下,现代汉语的质地和表现力经历了积极的演化,但也导致中国韵味的大量流失。然而在王鸿生看来,“许多迹象告诉我们,新世纪以来,不论是老作家还是新一代写作者,母语写作的自觉性空前提高”,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及其潜力充满信赖,这将非常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再创造,也非常有利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和平等对话。
上海交通大学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何言宏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不仅出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作家和作品,也存在很多十分重要的文学现象,值得研究者变换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加以分析阐释。这些正在进行的文学活动,“无论是话语表达,还是审美风格,抑或语言变化,都是文学界、学术界需要予以特别关切的问题”,这就需要研究者从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中做初步遴选和判断。
“在我们对于新世纪文学的知识视野中,还有大量未被纳入的内容,它们蕴含着巨大的可能性和创造力。”李敬泽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1.04头版第二条
原文:新世纪文学十五年“那棵熟悉的树上结出了新鲜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