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媒体·专栏

上海交大发现并破译7000余件“石仓契约”

2014-04-30

300年前,乡村金融借贷频繁有序

晨报记者 董川峰
   昨天,上海交通大学曹树基教授带领团队对外展示了经过十余年研究发现的数千件明清以来的契约以及数百种各式文书,让曾经以为消失殆尽的清代乡土文化、生活,穿越百年完好展现在人们面前。部分契约显示,300年前乡村金融借贷已很频繁。
契约约束、规范经济生活
   2006年夏天,曹树基教授偶然在浙江南部的松阳县石仓村的阙姓家族老屋里,发现了百余件清代雍正年间至民国年间的“地契文书”,曹教授意识到这些文书在还原村落历史生态、重新构造国家历史记忆上的重大意义,由此开始了细致而漫长的“契约发现之旅”。近十年来,他们先后发现契约文书达7000余件,均被称为“石仓契约”。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文书的脉络几乎没有紊乱,循着文书信息的提示,甚至还能寻找到历史上一小块农田的所在,了解到清代某个普通村民的生活历程。
   石仓包含七个村,约6000人口。过去300年间,这个交通不便的山区乡村维持着高度市场化的经济生活,村民们用契约约束、规范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过去300年间,这个交通不便的山区乡村不仅土地交易、金融借贷非常频繁,而且基本遵循着市场机制,还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金融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研究团队的章毅教授用3年多时间破解石仓特有的金融借贷组织与宗教团体的结合体——定光会与五谷会。最初,村民们由于神灵崇拜聚集在一起,定期集会逐渐发展出融资功能。在这些组织中,人们随着市场变动灵活地调整利率,其对市场与价格的敏感,丝毫不逊于现代金融业者。
   经过数年整理,历史系研究团队从契约文书中发现了传统中国乡村的“契约精神”。村民们用契约约束、规范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尚未达到现代民商法的细致周详,但他们在数百年时间中自发形成了有效运转的土地市场规范。在土地市场中,村民们所共同遵守的秩序不是过去所理解的“礼法”,而是规则清晰的市场机制。
还原历史的“百科全书”
   “石仓契约”可是说是关于这个小村庄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最大特点就是,在一个小小的区域之中,集中7000余件契约文书,300余本账簿,具有非常好的完整性和配套性。依据契约能够还原这个小村庄各家各户的情况,针对乡村社会的各种问题进行穷尽式研究。
   正是由于石仓资料的特性,以及使用配合资料属性的方法,交大历史系研究团队的石仓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石仓契约》第1辑和第2辑共16册已经出版,第3辑今年即将出版,第4辑和第5辑则正在编辑中。石仓研究团队至今共发表论文17篇,获上海市哲社和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共3项。
   在历史学界,利用一个小小村庄的契约文书研究能得到如此之多的成果,实属罕见。因此石仓也引起了境内外学者的关注,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的教授先后到访,并对石仓同时拥有大量契约文书和清代建筑,并能够展开多学科、多视角、多主题的研究表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