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中华读书报] 迈向更高的学术境界

2015-10-19

好友杨庆存教授给我寄来他的学术新著《中国文化论稿》的校样,他诚恳地请我多提意见,并撰写一篇序文。


我和庆存结交有20年了。记得1994年8月,我们《文学遗产》编辑部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儒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一个英爽精干的小伙子找到了我,他说他叫杨庆存,在曲阜师大中文系任教,写了一篇习作,想请我看看。我接过文章一看,题目是《论北宋前期散文的流派与发展》,论题新颖,评论精切,全文层次清晰,行文爽畅。我说:“你这篇文章不错,让我带回编辑部处理吧。”他很高兴地向我表示了谢意。《文学遗产》1995年第2期发表了这篇文章。庆存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王水照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以后,又在《文学遗产》上发表了几篇论文。其中,《论古代散文的研究范围与音乐标界的分野模式》一文,还荣获了1997年度的《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就这样,我与庆存因为学术会议相识,以文结缘,成了志趣相投、心灵相通的学友。


岁月如水流逝。而今,我已是满头白发、年逾古稀的老人,庆存成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出色的管理者和卓越的中年学者。十几年来,他公务繁忙,可谓日理万机,但工作之余,总是孜孜矻矻,刻苦攻读,积学储宝,笔耕不辍。他接连推出了《宋代散文研究》《黄庭坚与宋代文化》《诗词品鉴》等外多部学术著作,以其在理论上的大胆严谨扎实的学风,得到古典文学界众多同行的赞赏。现在,他又推出这部《中国文化论稿》,全书400多页,收辑了69篇文章,学术分量十分厚重。我翻开校样,从“研究篇”的文献考察与文化思索读起,再读“管窥篇”的转益多师与创新方法,最后读“感悟篇”的深切感受与文化领悟。读完全书,我感到兴味盎然,收获颇丰。我不仅学到了过去知之甚少的许多知识,而且深深领悟到:当代学人治学如欲有大成就,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境界、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品格,还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利于创新的方法。衷心感谢庆存,送给我一份精神补品,我也应当有所回报。于是,我欣然挥笔撰写这篇序文,既向庆存表达感激和钦佩之情,也向学界同仁,特别是刚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推荐这部好书,并把我读后的收获和心得体会写出来。


不难发现,研究领域的广阔多样是这部《中国文化论稿》的一个显著特点。收入本书中的,主要是古典文学论文,包括研究古代的诗词、散文、戏曲、文话的文章,还有研究毛泽东诗词的光辉篇章《沁园春·雪》,评论著名学者兼诗人詹福瑞的白话新诗集《岁月深处》的文章。此外,更有深入探讨孔子的儒学,论述古典文献研究、文化研究以及整个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进一步开拓创新的文章。最使我意想不到的是,书中还有评论书法、评论经济学著作乃至评论杂技表演艺术的文章。尽管涉及的学术领域如此广泛,但每篇文章都是有为而作,言之有物,有真知灼见,绝非泛泛而谈。譬如,关于书法的文章,就有《书法艺术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中华文化艺术的弘扬者、创新者和传播者》《书法作品〈道德经〉序》《五台山谒佛序》四篇。庆存教授深入细致地研究饮誉中外的著名书画家都本基的书法艺术,他评论都本基手书《道德经》长卷说:“都本基选择既厚重平实又飘逸流动的行书精心创作,不仅点画丝连,字携意牵,大小相间,而且虚实并用,疏密有致,浑然成篇,或顾盼呼应,或跌扑纵跃,可谓急缓有变,动静相宜,其节奏旋律、气势风韵,可以令人想到‘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兰亭序》与‘流畅通达、丰腴圆润’的《麓山寺碑》,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苏轼、黄庭坚的用墨特点、侧峰运笔等技法的创造性发挥,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对黄庭坚书法点如‘高山坠石’、竖如‘树梢挂蛇’的精到理解、深刻体会与创新实践。概而言之,手书《道德经》长卷体现着创作者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时代意识,体现着对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弘扬。”


这一段评语,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语语中的,十分精彩,足以见出庆存对中国书法艺术及其发展历史具有深厚学养,对于都本基的书法艺术有超卓见识,否则,决不可能写出如此当行本色的评论。我想,庆存拥有多学科的丰厚知识积累,正是他多年来勤奋、刻苦、执着做学问的成果,真使我钦佩不已。


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精深研究,是庆存这部新著的最大亮点。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卓越思想家、教育家,杰出的文化巨人。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庆存在孔子故里曲阜生活和学习多年,他尊敬孔子,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在这部书中,有三篇研究孔子思想的优秀论文,极富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第一篇《孔子‘和’文化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抓住孔子文化思想的精华“和”来做文章,从孔子时代的社会危机与“和”之重大价值的发现、孔子“和”文化思想体系的理论架构、倡“仁”以达“和”、崇“礼”以致“和”、“中庸”以成“和”、孔子“和”文化思想的人文基础等六个方面,宛如剥茧抽丝,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从而有力地证明孔子在25个世纪以前创造的“和”文化思想,非但没有因为历史的久远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反而愈加显示出孔子智慧的超前性、普适性和永恒性,继续为当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着深刻丰富的启示。后两篇《论华夏民族理想人格的基石》和《论华夏文明的构建与古代政治的经纬》,分别对孔子的仁学和礼学思想体系作出重新审视。前者论述仁的客观准则是克己复礼,仁的基本精神是爱人,仁的心理基础是孝,仁的实践原则是中庸之道,又论述了仁的言行关系,最后指出孔子仁的思想体系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后者论述孔子礼学思想的性质、礼的社会宏观效应、礼的自我约束机制、礼的社会调节功能,然后着重论述“以礼让为国”的历史得失。作者认为,两千多年来,孔子的仁学思想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指南,当然不能忽视后来逐渐形成的僵化倾向和迂腐成分,但只要我们剔除其中一些不适合现代的消极因素,其基本内核依然熠熠生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人格修养和文明素质,建设和谐社会。而孔子“以礼让为国”思想的引导性,曾经造就了中国由秦汉至唐宋近千年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但强调礼治而忽视法治,也导致了封建社会后期长时间的落后、衰败、混乱和停滞。“以礼让为国”对法律建设的忽视,为我们今天努力建设法治国家提供了历史的鉴戒和反面教训。从以上简略的介绍可以见出,庆存教授这三篇论孔子思想的文章,具体体现了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我还想补充指出,庆存在这三篇文章中广征博引了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法国卢梭、柏格森,英国培根、霍布斯、亚当·斯密,美国马丁·路德、亨利·托马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等外国哲学家的有关言论,与孔子思想作比较参证,说明孔子仁学和礼学思想表现出惊人的成熟,大大地超越了同时期的古希腊人,而与近代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相近。由此也可见庆存在研究中力求古今融会,中西贯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庆存教授善于从细读文本出发,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作宏观把握和理论概括。《论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概括中国古代诗词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是:性情浓、语言精、形式美、内涵深、意境新、境界高。庆存对这六个特点作了生动具体的阐析。我更欣赏《诗国与诗魂——中华民族的文明演变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一文。文章开篇说,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不同,中国古典文学在其最初的十多个世纪中是以抒情诗的高度发达而著称的。为什么中国古典文学在它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出现史诗和悲剧?长期以来,人们对此一直困惑不解,成了一个学术难题。庆存教授迎难而上,努力解决这个难题。他认为这从根本上说,是由早期汉民族的文明素质决定的。文章从早熟的伦理道德观与《诗经》的产生、孔子庄子对诗歌内在精神的提高、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社会土壤三个方面来阐明原因。通篇贯穿着马克思所说“早熟的儿童”的古代汉民族与“正常的儿童”的古希腊人不同心理、情感及伦理道德观念的比较,也贯穿着中国古典抒情诗歌与古希腊诗史和悲剧的比较。全文思考深刻,视角新颖,有理有据,论证缜密,使人读后豁然开朗。


学术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庆存教授在多篇文章中都强调社会科学研究要在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三个方面大力创新。他评赞杨义先生的《中国古典文学图志》开拓了新视野,创造了新形式,探索了新思路;又评赞杨义的“先秦诸子还原”四书蕴含着以求真求实为根本的学术创新精神,有雄视古今的文化气魄。庆存本人的研究,也一直致力于在求真求实中开拓创新。他的学术专著《宋代散文研究》和《黄庭坚与宋代文化》,就是兼具课题新、视野新、资料新、观点新、理论新的力作。在这部《中国文化论稿》中,很多文章都有新意。例如,《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构思与创新》,指出此诗主题是“留别”而非“记梦”,而其所记之梦也只是“虚梦”而非实梦,诗人不过借“拟梦”以抒写别绪;文中又揭示此诗体制创新在于“以文为诗”与“融会众体”。这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创见。《“小山重叠金明灭”释义》认为,温庭筠这句词的“小山”是比喻女子的发髻,“重叠”描述其盘缠隆起之状,“金明灭”着笔金首饰,“明灭”表现首饰光泽以晨起尚未佩戴而不存之意。全句乃写妇女初醒发状,以示其惺松懒散神态,,与下句“鬓云欲度香腮雪”正相协调吻合。庆存逐字逐句深细揣摩,审象探意,得出了切合此词意境的新说,令人信服。《论燕乐的滋兴与词体的诞生》,论词体产生于六朝时期音乐的变革和燕乐的滋兴,此说虽非新创,但全文资料翔实丰赡,论析深入浅出,清晰透彻。即使是为《语文函授》撰写的辅导文章,如《〈西厢记〉艺术成就的多维审视》,作者也能从《西厢记》的创造轨辙、境界旨趣、关目处理和戏剧中的人物塑造几方面作出深入细致的论析,使读者感到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收入这部书“管窥篇”中的第一篇文章,是《王水照先生的人格魅力与学术境界》,全文漫溢着庆存对恩师王水照先生的敬爱深情,展现出王先生真诚、谦虚、质朴、高雅的人格魅力和开阔、高远、深邃的学术境界,使我读后深深感动,由衷地赞赏庆存要将恩师的学术精神、境界与气魄传承下去的壮志宏愿。第二篇《傅璇琮先生的思想境界与学术实践》,叙述了他与著名前辈学者傅先生的书香缘与忘年交。他把傅先生的学术精神概括为“斯文自任”的使命意识,文化建设的国家意识,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文中说:傅先生主张学术研究应当立足本土、面向世界,要关注国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特别是应当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主张古典文学界应当开拓研究领域,打破固有的樊篱,把视野展向域外的汉文化区;提出要培养一代新学风,一种严肃的、境界高尚的治学胸怀,融合中西文化、广博与精深相结合的治学手段,不拘一格、纵逸自如的治学气派。庆存对傅先生的治学境界与学术实践认识深刻,概括精到,足以启迪学人灵智,勉励学人奋发有为,勇于开拓创新。我想,庆存教授取得那么丰硕的学术成果,固然是他长期勤于攻读、敏于思考、潜心研究的收获,也是他一向尊师重道、转益多师的收获。


当前,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已呈现出百花争妍、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我十分欣喜地看见:在“德、学、才、识、胆”五个方面不断提升的杨庆存教授,正意气风发,又沉稳踏实,迈向更高的学术境界。



[作者]:陶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