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就叶舒宪教授团队发现的“玉石之路”召开了“交大新人文·玉帛之路篇”新闻发布会,校宣传部朱敏副部长、人文学院院长杨庆存特聘教授、副院长刘佳林教授、中文系叶舒宪讲席教授及其团队、高有鹏教授等出席了此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朱敏主持,沪上近20家媒体到场。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叶舒宪教授认为,就其命名之初的用意看,李希霍芬指的是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河套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传统观点认为,“丝绸之路”的命名以文字记载的张骞通西域事件为起点。这一观点忽略了夏、商、周以来中原国家对西域重要战略资源的依附关系及玉石贸易通道。叶舒宪教授认为,自古以来,西方人就艳羡来自中国的丝绸,而中原人则喜欢产自新疆的和田美玉。在阿拉伯人和西方人眼中,这条连接着欧亚大陆两端的东西方大通道,当然就是“丝绸之路”;而在中原人眼中,西去之路被称为“玉路”才更准确。
叶舒宪教授认为,从全球范围看,比丝绸更早的跨地区国际贸易对象是玉石(地中海文明主要关注绿松石和青金石),包括由玉石开发所衍生而来的金属矿石。然而,对“玉石之路”的学术研究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开始。从四千年之久的“玉石之路”发展演变为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丝绸之路”,其间的变迁及文化意义值得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深入探讨。
人文学院院长杨庆存教授对叶教授提出的“玉石之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玉石之路”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资源,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及可探讨、可开发的文化附加值是不可估量的。由于外来文化视角和本土文化视角的差异,在“丝绸之路”日渐兴旺和流行的同时,“玉石之路”却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杨教授表示,随着人们对本土文化的日益重视,需要更加深入地对“丝绸之路”进行研究和思考,强化中国本土话语权,优化“丝绸之路”说,融合“玉石之路”(古汉语习惯称为“玉帛之路”),或延展为“玉石—丝绸之路”。
目前,叶舒宪教授正在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近年来,人文学院的学者非常活跃,取得多项具有原创性及广泛社会影响的重大成果。为了进一步让社会公众了解人文学院,学院自去年起开展了“交大新人文”系列宣传活动。“玉帛之路篇”是继“石仓契约篇”“国际视野下的抗日战争篇”“曹鹏教授从艺70年座谈会”“再见,延安!英国学者林迈可亲历的中国抗战”等之后的又一推介活动。
[作者]刘晶晶
[摄影]刘晶晶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07:57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