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高有鹏教授独立完成五百万字《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十卷本),日前由线装书局出版,受到学术界关注,搜狐文化频道、中国作家网、文艺网等网站多有转载。现转发程健君先生相关书评一篇。
高有鹏教授著作《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
高有鹏教授著作《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
程健君(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现代文明似乎形成一种印象,就是文化快餐的流行,一切都进入编程,便流行普遍的浮躁。如此,便消解了往日的刻苦与勤奋,再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埋头苦干。所以,很难得于读到高有鹏煌煌五百万言的《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十卷本,线装书局2015年12月版)。这是作者从1980年代初大学毕业开始,三十多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完全凭个人之力所独立完成的一部巨著。这部巨著表现出一系列的学术特色:
首先是打通了古代、近代、现代各个历史阶段,把中国民间文学不同历史阶段视作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整体,完整地勾勒出中国民间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规模宏大,叙述完整,这是中外学术上的第一次。
作者指出,从远古到现代,中国民间文学汇聚起各个历史阶段的民众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意志、信念和情操,以追求自由、平等、幸福和美好,形成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在历史上,民间文学口耳相传,是千百万民众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他们传承民族文化、教育子孙后代、铸造民族精神的重要生活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形成不同特色,为后世留下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作者勾勒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主要依据我国历史文献记录中的民间口头文学,从神话传说与民间歌谣时代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一个时间段,对于不同社会阶段历史时期的民间文艺进行论述性介绍。民间文艺历史阶段典型作品的选取,如秦汉之前的中国神话传说时代、秦汉时期民间歌谣与民间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文艺形态、乐府民歌、宋元笔记中的民间文艺、明清笑话,等等,大致勾勒出我国古代民间文艺的发展历史。其中,既有具体民间文艺文本的介绍与论述,又有不同时期民间文艺理论问题的展示与述说,如汉代王充等人的唯理论、明代冯梦龙的民歌理论等,对民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联系等问题展开论述,揭示民间文学在我国文化史上的价值意义,是全方位的民间文学史。
作者指出,中国近代民间文学是我国民间文学史上极其特殊的一页。新旧转型是其基本特色。自1840年,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性质,民间口头创作及时记述、表现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诸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义和团、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成为民间歌谣、民间传说故事和民间艺术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传统的民间文艺继续存在并流传,另一方面,许多新的民间文艺形态出现。同时,我国留学生群体包括外交官的民间文学思想与民间文艺理论、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民间文学的考察与研究,都使我国近代民间文艺充注大量簇新的内容。这是近代社会文化历史的口头记录,也是民众心灵的展示。其中,甄别历史事实,辨析民间文学的后世记录,成为其重要特色。
作者勾勒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以中国现代民间文学文化体系的形成和中国现代民间文艺理论的建立等内容,作为这一阶段的基本内容。文中选取了五四歌谣学、南方民俗学运动(民间文艺运动)、红色歌谣、抗日歌谣、延安民间文艺运动和鲁迅、胡适等学者的民间文学思想理论问题,进行民间文学存在区域的历史划分与论述。这里既有不同时期民间文学的论述,又有民间文艺理论包括收集整理、理论研究、翻译介绍等,尤其是现代文化建设为重要平台的“禁戏”、“改戏”、“故事会”等文化活动的历史论述,全面总结了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的发展概貌与脉络。其实,这也是新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与基础。
其次是作者建立在历史文化的实证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念和观点,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民间文学思想理论体系。
作者指出,中国民间文学与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一样,不仅仅属于中华民族自己,而且属于全人类。但是,作为文化资源,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不可忽视的精神家园。
作者指出中国民间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密切联系,详细描述了现代学术体系建立以来以古典文学为背景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状况,包括存在的问题。作者指出,民间文学在古代典籍中的保存与作家文学有着显著不同。作家的存在依赖于具体的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作为文本的存在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有变化,那也是少量的版本上的差别,而且相当有限。最为著名的如《西厢记》有“董西厢”、“王西厢”等差别,《水浒传》版本更多,《红楼梦》还有许多续书。这在今天还牵涉到著作权保护问题,若有大量抄袭、剽窃,就会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制约。民间文学的生命恰恰就在于类似内容的传播,其匿名性特征与作家文学的著作权观念形成鲜明对照——民间文学的传播过程,既是其存在基础,又是其创作过程。在全社会、全世界范围内,民间文学作为文化遗产首先属于具体的保护主体,国家保护、社会保护、民族保护、学术、知识保护、教育保护、家庭保护、部门保护等保护形式与方式,都是为了使民间文学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传播,可以为更多的人共享。没有更多的人共享其文化精神,即民间文学失去了更广泛的传播,失去了更持久的传承,它在文化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减弱。这与我们提出保护民间文化知识产权并不矛盾。民间文学的归属权属于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大众,它虽然没有著作人姓名,但任何人也不敢随意据为已有,它是有时代、有地域、有民族所属空间与阶段确指范围的。更重要的是它是有具体的文化权利和文化尊严作为存在基础的。它的艺术魅力是无穷的,被那些有识之士称作“天籁”、“国风”。民间文学的经典作品是一代又一代人民大众共同创造的,它的记录、整理,在今天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研究依据。它的版本形成是相当复杂的,几乎同一类作品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地区都是不同的。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记述并不是完全对等对应的。民间文学的土壤是社会现实生活,而任何时代的社会现实生活都离不开对于前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继承;同样,文化需要传播与传承,民间文学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传播与传承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民间文学的生命。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丰富的民间文学,而被记述的民间文学作品则是极其有限的。
作者提出,中国民间文学的历史从远古到现在绵延不绝,其概念既是宽阔的,又是清晰的,其体现方式既有口头语言的形式,又有各种社会文化生活的显示。作者提出开放的大民间文学观,即中国民间文学的历史保存,一般有三种基本形式,主要是文献的、文物的、口头的。这三者应该看做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尤其不能忽视文献的内容。从文献上去钩沉、整理民间文学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工作。作者以三十余年的时间,倾注大量心血,投身于民间文学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勾陈、甄别、辨析,有许多难得的学术发现。同时,作者深入穷乡僻壤,进行艰苦卓绝的田野作业,获取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作者特别重视《中国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等当世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成果,强调指出田野作业的科学考察方法成为我国民间文艺学事业开拓、发展最为有效的手段。作者特别强调民间文学的文物表现的一些基本形式:一、出土文物。主要包括一些器皿花纹或实物具形(有些系民间文学作品情节的图绘,有些系民间文学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典型),多集中在墓葬的发掘。二、岩画。它主要集中在相对偏僻的山区或边区,最为典型的如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云南沧源崖岩画等。这应该是民间文学最原始的记录。三、民间木刻、版画、编织、装饰和古玩等图案。其典型体现为具有规模意义的制作,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等传统版画。这些作品色彩鲜艳,造型突出,使民间文学的具体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这部分文物价值最为丰富。四、壁画。它通常选取一些传说故事的片断或系列,而且较多地与宗教艺术搀杂在一起。诸如敦煌壁画和神庙中的水陆道场画等,以洞窟、宫殿为存在背景,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全景式的展现。作者指出,文物是无言的故事,它不仅是民间文学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它还体现出民间文学的存在环境及其具体的功能。许多文物所表现的民间文学内容并不仅仅为了记载一定的传说故事或歌谣、戏曲,而是服务于一定的节庆、仪式等社会性的生活需要,具有实用性特征。作者选取了与民间文学相关的上千幅图画作插图,既是对民间文学内容的展示和衬托,也是对民间文化立像言义的传统的发扬,其中包括对这些历史图像的辛苦搜集及其内容的独特言说。作者举例称,诸如汉画像石中的神话情景,是古人为逝者设置的美好、理想的天国,表达衷心的希望和祝愿;古庙会上的古玩具,像布老虎、泥泥狗等物品是服务于傩的内容,即驱邪、避灾、逐疫、纳祥;民间剪纸更是为了突出喜庆的内容,而且包含着求子(高禖)和图腾等古老的信仰。但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它们在事实上保存了具体形象的民间文学的艺术图案,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民间文学的感性材料,同样是我们写作民间文学史不可忽视的内容。积极吸收各种民间文学的文化发现,将文物发现等新材料的获取作为重要写作方式,有效打通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学科的界限,这在我国文学史的书写中是不多见的。
中国民间文学史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文学史,作者特别强调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多民族文化特色,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学蕴藏最为丰富的是史诗和歌谣;特别是民族史诗,它具有非凡的意义和价值。闻名世界的三大英雄史诗——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都是长期在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而成为民族神圣的经典的。作者在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文学现象时,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中流传的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作品的具体存在状况。在总结和揭示中国民间文学理论背景时,作者专门撰写了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介绍,展示中国民间文学发展的民族特色。
在中国民间文学作为历史文化的梳理过程中,作者把目光放在人类文明的大视野,关注学科发展态势,提出许多新的概念和思想理论。诸如作者针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区域流传特点,提出了“语域”等概念;针对神话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源头意义,作者提出了“神话群”、“神话时代”和“神话主义”等概念。作者第一次完整勾勒出中国古典神话时代,描绘出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中国阶段”和“中国特色”:一、盘古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神话的开端,标志着天地的生成。二、女娲时代。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女性占据特殊地位的阶段关于人类诞生的文化阐释的体现,生育成为这一时期的母题内蕴。三、伏羲时代。它的主要内容是文化(文明)初创,包括渔猎文明的发生。四、炎帝神农时代。这是农耕文明的开创时代。五、黄帝时代。这是中国神话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它一方面是原始文明的集大成,一方面第一次以无比辉煌的神性业绩筑构成庞大的神系集团,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六、颛顼帝喾时代。其神性业绩主要在于绝地天通,这一时代的文化内核是巫成为社会精神的支柱。七、尧舜时代。这是关于政治理想的神话,以禅让为核心。八、大禹时代。洪水神话成为大禹神性业绩的基本背景;同时,这一时代也意味着中国神话时代的终结。这不仅是一种学术发现,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贡献。
再其次是,作者指出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的写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不仅仅要描写论述阐释某种民间文学作品的存在及其意义和价值,还要指出其具体状态的历史条件和生活背景。也就是说,民间文学不是单纯的个体存在,而是融注进民间文化的整体之中,时刻为人民所运用;同时,它在具体形成和发展变化中,常常同作家文学等人文现象发生复杂的联系,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特征,从而共同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世界。这里最为复杂的就是民间文学普遍同民间信仰发生密切联系,而民间信仰又具体同图腾、宗教等内容相融合。揭示出这些内容的具体成因,同样是民间文学史不应该回避的方面。民间文学归根到底是属于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所创作和运用的,它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鲜明的时代性。从宏观来看,民间文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民间文化,同人文文化共处于一个空间。
同时,作者还强调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史既是民间文学文本获取的历史,也是中国民间文学思想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更是其文化主体与思想主题不断发展变化,包括其搜集整理和翻译等方面的历史。作者强调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搜集整理和改旧编新,一个是不同时代的民间文学思想理论。前者从我国文学史上可以相当普遍地看到,诸如魏晋时代干宝的《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等笔记小说,以及明清时期冯梦龙、李调元和蒲松龄等人的作品,不时闪烁着民间文学的奇彩。但这些作品虽然保存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却并不是纯粹的民间文学,它们包含着作者的审美评判、道德观念。后者是一些学者在注疏、论述、引用一些民间文学作品时表现出来的学术观念即民间文学观,从古至今构成了一部容纳百家的民间文学(化)思想史,这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屈原的神话观、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论到近世王国维、鲁迅、茅盾、胡适、瞿秋白、毛泽东、顾颉刚、刘半农、钟敬文、江绍原等不同身份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民间文学观,这同样是民间文学史应该注意的内容。通读全书,处处洋溢着思想文化的光辉,令人感叹作者博览群书的辛苦和睿智。
总之,这是一部材料翔实、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论点明确的巨著,是用心非常良苦、体系完整的优秀之作。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风采,对于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这部著作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