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张尔蒹,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中外文化交流)专业2007级本科生,中国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现于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LV)中国区工作,担任副总裁助理。
我与交大的缘分,绝不是始于2007年。
在我小的时候,每天清晨,父亲都会骑着自行车送我上学,上学路上,会路过华山路上的交大校门。我记得不止一次地问父亲这是什么学校,并且总是用以后回想起来觉得特别大言不惭的口气说:将来,我就要上这所学校!
十年后,在自主选拔面试中,当被问及为何要选择交大时,我脱出而出的竟也是这个理由。话说出口,就很懊恼,后悔作为一个把汉语言文学当作第一志愿的高中生,竟然把话说得那么幼稚,幼稚到连自己都觉得羞愧。
感谢人文学院的包容,让我顺利过关。甫收到预录取通知书,我就开始着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绘就了各种宏伟蓝图。直到入学后我才发觉,那些美其名曰“规划”、“蓝图”之类的东西,简直就是bullshit。沉下心来,重新找寻与思考自己的目标;自此,才在交大开始了长达七年的“人文长跑”。
学有所长,术有专攻
四季怡人书墨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理想。作为一名人文学子,我自然也把“精研术业,亲近墨香”作为自己信奉的准则。
在本科阶段,我受益于“导师制”的开展。在原中文系主任夏中义教授的主持下,我接受了一年的前期导师训练和一年的专业导师训练。我相信,这在交大其它文科学院中,至少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虽然每周在见导师前都心情忐忑,生怕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但不得不由衷地承认,“导师制”的实施,为刚进大学的学生逐步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奠定了极其重要且扎实的基础。
大二那年,我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了学院首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和项目组的同学代表交大赴四川成都参加全国ZHC年会并作交流发言。在课指导老师张玉梅老师和其他中文系老师的热情帮助和资源支持,课题组最终以20万字的《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手册》顺利结题。
在研究生阶段,我的导师符杰祥老师治学的态度与为人的准则,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学位论文无数次的细微修订,生活工作上的时刻关心,都让我感念于心。在人文学院数位名师的精勤指导下,我四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并荣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荣誉,论文《从“多余的诗”到“多余的人”——重识《一个和八个》诗案与郭小川的诗学命运》在CSSCI来源期刊《文艺争鸣》发表。
在学期间,人文学院给我提供了多次国际交流的机会。大三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参加暑期学校,研一在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参加冬令营,研二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流学习。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感受,也显著提升了交大人文学院的国际地位。
志在社会,愿在服务
虽专攻于术业,但我也不愿被当成一个“书呆子”。
对于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我同样满怀热情。在大四获得直升研究生资格后,我也像我所钦佩的师兄师姐那样,开始了三年“双肩挑”的辅导员生活。原本要留在人文学院从事团学工作的我,被推荐到校党委宣传部见习。一开始,我很犹豫:既想为培养我的学院贡献一点力量,却也像大多数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一样想去见见外面的世界。正是在学院的理解和支持下,尤其是在汪雨申老师的鼓励下,我来到党委宣传部,让我有机会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我知道,只有把自己在人文方面的一点特长,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是对学院老师最大的报答。我设计制作115周年校庆中英文宣传画册,参与建设交大精神文明工作专题网站,参与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参与筹备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校长奖”评审等重要活动,编撰交大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主持交大春节团拜会、新春音乐会,在这些工作中,我都牢牢记住一点:学以致用,不要辜负人文学院对我的教诲与支持。我执笔的课题“二十载传承学森精神,一百年铸就永恒丰碑——交大学习纪念钱学森主题教育活动”、“让原创精神闪耀光辉——交大十年校园原创文化建设”连续两次荣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
当然,在之前担任学生干部的时候,更离不开人文学院给我提供锤炼品行、磨砺意志的舞台。很难相信,学术导师符杰祥老师竟给了我如此大的自由和空间;很难忘记,我在学生工作领域的“启蒙导师”汪雨申老师教导我、包容我的点点滴滴。我带领学院团委两次以全校第一的票数获评“五四特色团组织”,组织十轮社会实践活动并两度获评市“优秀项目奖”、市“重点项目”。学院的“大学人文节”、国际文化周、“文治杯”文学艺术大奖赛、“九歌杯”人文知识大赛、“文翼”演讲与口才特训营等等各项活动,都给了我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机会。
志在,愿在,我在。在人文学院的大力推荐下,我获选担任“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事迹展览讲解志愿者,在京接待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等,把钱学森精神向更多的人群传递。在钱学森图书馆开馆之际,我参与设计《今日交大》展览,为提升学校和学院形象而努力。我组织一批老教授参加“普遍的音乐”上海市爱乐之友音乐会,为宣传交大老教师的艺术人生而奔走。
舌灿莲花,琴舞飞扬
当然,不做“书呆子”,并不代表要成为“工作狂”。人文七年,我与艺术同行。
入学前,我几乎从未接触过演讲、朗诵艺术,也不知道自己居然还有这方面的潜力。还记得是在大一的一节《文艺学概论》课后,夏中义老师找到我和班上另外几个同学,说他正在组建“交大学子人文演讲团”,想请我们演讲交大学生自己的作品。一开始我并不太明白这个项目的深意,也不觉得自己能够担此重任;直到在首届演讲晚会上,看到有很多观众在听了我们的演讲后,或默默流泪,或陷入深思,我才逐渐感受到这件事情的意义与力量所在。此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组织我们接受专业的培训,把我们送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开展人文演讲,选派我们参加各大比赛。逐渐地,我从上课回答老师问题也会声音发抖,变成可以在公众面前自如地发表见解,并代表学校摘得首届华语国际演讲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优秀礼仪团队等,甚至被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刘为民誉为“身有大将风范,堪当未来英才”。
在人文学院的濡染熏陶,使我始终没有终止自己的“艺术生涯”。在艺术教育中心老师的支持下,我继续师从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柴琼妍博士与波兰著名钢琴家彼得?托马斯先生,并在上海音乐厅“麦塔朵?魔幻魅力双钢琴演奏会”上登台演出。此外,我还拜在芭蕾舞剧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扮演者石钟琴老师门下,练习芭蕾舞,修炼自身气质。现在想来,虽然踏上工作岗位后,鲜有时间再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爱好与特长,但总算庆幸,在交大人文学院的青春时光里,我始终没有放弃这段“艺术人生”。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自称为“君子”,未免自大了点。然而,我会在前行的路上,始终心怀对人文学院的感恩。谨以此文,献给现在或将来的师弟师妹,与你们分享我在交大的“人文长跑”,但愿这里也是你们梦想的起点。
未来的路在脚下,我已然出发。
[作者]张尔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