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青春之声

[我与人文学院]杨树飞:我从人文学院领悟到的人文

2016-03-10

      个人简介:杨树飞,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3级本科生,曾任国务学院团委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校团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等,曾获光华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奖项,兴趣爱好广泛,为人随和,在过去三年里在交大书写着自己的故事。


       作为一名文科生,我曾经有过一个疑惑:我们常常在说要增加人文素养、人文气息,但是何谓“人文”?我们提高人文素养的意义何在?这个疑惑困扰了我很久,而直到我进入大学之后,我才从人文学院找到了答案。


       在大二期间,我有幸负责了人文学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名下的一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追寻文化名人的足迹”。而在大三的时候,我又有幸能够和人文学院的同学一起,参加外交学院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我听着人文学院的同学在历史遗迹前侃侃而谈,看到他们在未被保护的伟人故居前痛心疾首,和他们一起在外事比赛上纵横捭阖……在这两段并不算长的时间里,我对人文学院的老师和同学,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也是从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人文,明白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


       对于人文,《周易》说:“文明以止,人文也;”《北齐书·文苑传序》说:“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而我认为 “人文”是我从人文学院的老师和同学身上感受到的那种由内而外的美,当人文教育内化于心,则美存于心,当内在的素养不断积淀,则会使这种美外化于形,浸润天地,润物无声。


       人文的力量就在于此,它能够“以文化人”,它看似“无用”,但却塑造着你的内心,增加着你生命的厚度,教会你如何修身齐家,乃至于治国平天下。人文的这种“无用之用”既是我们大学生所需要,更是大学教育所需要的。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自创始之初就坚持“以通达中国经史大义、厚植根柢为基础”的交大能够在过去培养了李叔同、邹韬奋、钱学森、汪道涵、江泽民等一批批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的杰出校友。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120年后的今天交大依然要坚持人文理工并重、协调促进发展的方略。


       人文之于人,如翼之于鸟,轮之于车,相信在未来,人文学院将会以其独有的气质影响更多的学子,为交大在争创一流的过程中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