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比利时鲁汶大学英文与比较文学著名学者、欧洲科学院院士西奥·德汉(Theodoor Louis D’haen)教授应邀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作题为“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全球人文”(Comparative Literature, World Literature, Global Humanities)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王宁主持。
德汉教授从“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全球人文学”的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世界文学的形成与传播脉络,并重点阐述了翻译在世界文学交流中的核心作用。他引用歌德、Birus、Guérard与Damrosch等学者的观点,指出“世界文学本质上是翻译的艺术”(World literature is nourished foremost by translations),强调翻译不仅是文学传播的媒介,更是一种文化创造与再生的过程。他指出,歌德最初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灵感,正是来自其阅读的一部中国小说《玉娇梨》的法语译本,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跨文化交流对文学观念的塑造力。
德汉教授还通过细读李白《静夜思》的多个外文译本,展示了不同语言和文化对同一文本的多重诠释。从杨宪益与戴乃迭的英文译诗,到法语、德语、葡萄牙语等译文版本,他指出,每一次翻译都是一种文化“再造”,在“功能性本土化”(domesticating)与“异化翻译”(foreignizing)的张力中,清晰呈现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共生关系,而这种多元诠释正是“世界文学”概念落地的实践根基。
在此基础上,德汉教授提出了“三角阅读”(triangular reading)的理论框架,倡导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不仅要重视原作与译作之间的互动关系,更要通过“多向对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遇与互学。他认为,比较文学的使命在于超越单一文化的边界,通过跨语言、跨传统的阅读实践,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人文学”视野。
讲座后的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师生围绕翻译理论、世界文学教学与全球文学体系的未来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听众纷纷表示,德汉教授的讲座视野宏阔、思辨深刻,既深化了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认知,也为全球化背景下人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此次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搭建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与国际学界的学术交流桥梁,更彰显了学院在推动世界文学研究、促进跨文化人文对话方面的开放格局与学术担当。
讲座人介绍:
德汉教授是国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协会提名委员会主席(2013—2016)、比较文学史协调委员会副主席(2012—2014)及代主席(2015—2016),亦曾出任国际现代语言文学协会主席(2008—2012)。自1999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以来,他长期担任该院董事与执行董事,曾任文学与戏剧学部召集人(2002—2009)。2008年起出任欧洲科学院院刊《欧洲评论》(European Review)主编,同时兼任多家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其研究领域涵盖美国文学、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世界文学等领域,出版多部专著,发表了大量关于威廉·叶芝、爱尔兰后现代小说以及文学跨文化传播的论文。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21:32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