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卢春红应邀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作题为“对象性的消融与外在性的呈现:重思《判断力批判》中的鉴赏概念”专题讲座。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祁志祥教授主持并评议,人文学院青年教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以及部分本科生共同参与学术交流。
卢春红研究员长期致力于西方近现代哲学、美学,以及中西哲学、诗学思想比较的研究。此次她从“美的艺术”视角切入核心主题,提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引入鉴赏概念,除普遍性诉求外,还蕴含另一重深层意图。她指出,由这一视角切入鉴赏判断,一个伴生概念——“对象”受到关注。与人们通常从经验角度将这一概念接纳为鉴赏判断的自然前提不同,如果鉴赏能力受到近代思想关注离不开主体的视角,那么鉴赏判断之所以伴随“对象”概念,内含的其实是两层反转式建构:从主体角度而来的“对象性的消融”和从艺术角度而来的“外在性的呈现”。通过前者,对象以“表象”的方式融入主体自身,借助于后者,表象以“对象”的方式呈现出外在性的关系。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鉴赏判断通过“对象”概念呈现出的这两层内涵具有关键意义,正是通过伴随而来的反转式建构,鉴赏方以不同于天才的方式现身于艺术。她最后总结,从艺术路径审视,天才作为自然禀赋指向艺术存在的现实性建构,而鉴赏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外在性的呈现,让鉴赏判断的“单称性”凸显合目的性形式的现实性。
祁志祥教授进行评议与总结,他对讲座内容的思想深度与价值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结合《判断力批判》中美的概念,对讲座主题作出了深入的回应与阐发。他指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美的界定包括两重含义,一方面,美是一种特殊的快感;另一方面,美是快感对象。前者体现了美的“对象性的消融”,后者体现了美的“外在性的呈现”。由此也导致了康德对美的界定的自相矛盾。康德最终抛弃前者,将美界定为不计功利(无私,合理)、不凭概念(自由,无善的强制规范)而必然、普遍引起快感的对象。这是对亚里士多德“美是自身具有价值并同时令人愉快的东西”这一定义的重大继承、改造与发展。他总结认为,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关于美的定义,对于理解美的本质这一问题最为重要。然而,康德对“美”的分析和定义只适合解释形式美,难以涵盖广泛存在于生活与审美判断中的内涵美。这一局限使他的定义存在致命的缺陷,并导致其所定义的“美”与“崇高”之间无法融通。
互动环节,在场师生围绕康德美学中的美、自然、审美理念、天才等话题进行提问与交流,卢春红结合问题语境与生动案例,深入浅出地予以解答,让在场听众深受启发。
撰稿:刘畅、龚斯琴
摄影: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