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人文学院教学展示交流活动暨“教育思想大讨论”座谈会在人文楼110会议室顺利举行。人文学院院长吴俊、党委书记齐红,副书记黄金贤、陈丽璘,副院长汪云霞,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副主任关增建、校督导陈业新、文科资深教授王宁、特聘教授夏燕靖、长聘教授谢纳、郑伟,学院本科督导委员会全体成员以及文史哲艺各学科教师代表近40人出席座谈会。会议由汪云霞主持。
齐红表示,学校自1984年以来开展了十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始终围绕教育教学的核心议题展开。未来,学院将聚焦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教学,围绕学科调整、教师教研平衡等关键方向,结合“十五五规划”明晰教学发展路径。后续学院还将通过专题座谈统一思想,以“打造高质量课堂”为目标,凝聚全院力量,推动学院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汪云霞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目的。人文学院教育思想大讨论以“培养未来一流人才,持续建设一流大学”为核心目标,围绕“明方向、建高原、树高峰”三大课题,此次会议将结合学院特色,通过观摩优秀教师课程改革成果,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赋能人文学科教学改革前沿问题,切实帮助青年教师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中文系刘元春、黄小珠、历史系刘训茜、哲学系刘畅、汉教中心许希阳、艺教中心杜鹃六位优秀教师代表,分别进行了教学改革课程展示。刘元春在以人为本的启发式教学理念下,依托AI课堂教学变革,融合HI人类教师“陪伴”,实现自适应学习驱动全员达成最佳学习成效;黄小珠在常理之中讲出新意,以文体分类进行思政价值建构,以文学地图深化体认进行跨时空转译,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在古老的文本与自身的生命经验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结;刘训茜通过“AI赋能”,实现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活动创新与作业考核创新,用生动幽默的课堂语言,深入引导学生纵深领会儒学文化;刘畅针对哲学有强人工智能论和弱人工智能论两种理论,中文屋论证是对强人工智能论的反驳,计算机即使能使用中文,也只是在模拟人类的行为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回应;许希阳针对课程学习资源单一、互动模式固化问题,引入教学学术前沿成果,将AI融入教学,建设数智化写作教材,适配学生个性化学习;杜鹃老师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固化、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困境,制定了四位一体的数字化资源体系,并已取得前期成果,计划形成AI教学工具箱。
课程展示结束后,与会老师展开热烈讨论。王宁肯定了人工智能的先进性,同时也指出人具有独特性、反语言性,特别是人的思维具有复杂性,这是AI所不能企及的。夏燕靖提出,AI课堂使用直播演示,学生的参与度十分重要,新时代教材关注焦点由大纲教材课堂评估转变大纲案例活页,案例和活页重要性已明显增加。郑伟表示,无论哪一学科概念都很重要,做到不枯燥,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用现代学科的分类意识让课程变得更加灵性才能符合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与会教师们结合此次展示内容,围绕学院教学思想大讨论主题,聚焦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师生互动、AI赋能等重要议题讨论交流。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08:38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