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王云路教授应邀作“古汉语与诗歌欣赏”专题讲座

2025-08-05

8月2日上午,浙江大学王云路教授应邀为上海交通大学对口新疆托克逊县教师通用国家语言文字能力在线示范提升培训班作题为“古汉语与诗歌欣赏”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直播形式,托克逊县五十位一线教师及来自国内各地的观众同步在线学习。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首席专家、人文学院教授张玉梅主持。



讲座聚焦“古汉语与古代诗歌的理解”这一语言学与文学交叉主题,围绕“怎么理解词语”“理解词语的具体方法”两大核心内容展开,以脍炙人口的古诗为例,系统阐释了古汉语知识在诗歌欣赏中的重要性,为听众提供了兼顾学理阐释与实际应用的思考路径。




在“如何理解词语”部分,王云路通过多个经典案例详解诗歌中词语的语境含义。针对《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雨雪”,她结合对仗与修辞分析,指出雨、雪交加的场景常见,“雨雪”作名词解释更合“杨柳依依”的对仗结构。谈及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中的“商女”,她指出,“商”为五音之一,“商”声主悲,常代指哀婉动人的音乐,“商女”即歌女,而杜牧诗句赋予其“不知亡国恨”的特定语境含义。解析“情人”一词时,她指出古代诗歌中“情人”不仅可指男女恋人,更可指“有情之人”“老友”,如乐府诗“情人不还卧”的恋人之意、王勃《山扉夜坐》“携酒对情人”的友人之谓。



关于“理解词语的具体方法”,王云路教授重点强调要关注诗歌语境与用例。以《孔雀东南飞》中“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为例,她解析“行人”并非泛指路人,而是与“寡妇”(独守空房的思妇)相对的“远游在外的游子”,二者形成情感呼应,体现了诗歌中人物关系的深层内涵;同时,她以“春鸟意多哀”等诗句为例,说明古汉语中“哀”“悲”“凄”等词常因“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被用来形容音乐的美妙动人,而非单纯表悲伤。



讲座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听众积极分享对诗句的理解,王云路教授则根据大家的反馈及时调整讲解侧重点,让互动既有热度又有深度。学员表示,讲座通过丰富的案例清晰展现了古代诗歌的解读思路与方法,对提升诗歌理解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撰稿:彭湘君

稿件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