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李运富教授应邀为上海交通大学对口新疆托克逊县教师通用国家语言文字能力在线示范提升培训班作题为“汉字的字理教学”专题讲座。本场讲座采用线上直播形式,托克逊县五十位学员及来自各地的百余位听众同步在线学习。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首席专家、人文学院张玉梅教授主持。
讲座围绕“汉字构形之理”“汉字演变之理”及“汉字分析方法”三大核心内容展开,系统阐释汉字构造与演变的内在逻辑,为学员们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教学思路。
在“汉字构形之理”部分,李运富指出,汉字构形可归纳为四种手段:一是“据客观事物构形”,即“依类象形”,如“山”“水”等独体象形字直接描摹事物,“步”“涉”等合体字则通过形与形的组合体现关联;二是“人为规定符号代指事物”,如“一”“十”“上”“下”等字;三是“利用已有字符的音义组合造字”,涵盖“形+义”“形+音”“义+音”等多种方式;四是“变异现有字形产生新的字符”,如“孝”从“老”省变而来等。
谈及“汉字演变之理”,李运富强调,随着形体与语言音义的演变,汉字功能会发生三类变化。其一为“功能替换——理据重构”,即字形变化后形成新理据,如“滅”简化为“灭”、“塵”简化为“尘”,通过重构保持构字逻辑;其二为“功能丧失——形体记号化”,部分构件因自然演变或人为调整失去表义功能,成为单纯记号,如“象”“牛”等字的整体记号化、“春”“泰”等字的部分记号化,及“又”“乂”等人为记号;其三为“功能隐含——理据类化”,如“都”中“阝”(邑)与地名相关、“题”中“页”与头部相关等。
基于上述原理,李运富进一步介绍了四种汉字分析方法。“功能分析法”聚焦字形构意与功能,如“伞”字整体象伞形;“联类归纳法”通过建立“类义符”“类声符”系统分析汉字,如从“贝”的字多与钱财相关,从“隹”得声的字韵母多为ui;“变异溯源法”追溯字形演变轨迹,如“冇”由“有”变异而来;“认同别异法”通过同形的联系,借助已知形体来认识未知形体,如“些”可分解为“此”和“二”。李运富特别提醒,教学中需避免错讲字形、脱离职用、牵强附会等问题,确保字理分析的准确性与实用性。
会场学员和听众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内容深入浅出,既厘清了汉字构造的深层逻辑,又提供了可直接应用于课堂的教学策略,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撰稿:彭湘君
稿件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11:36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