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文学评论》 2024-09-15
摘要:学界公认夏衍曾接受契诃夫静态戏剧影响而作成《上海屋檐下》,不过,夏衍尽管在文学评论中多次提到契诃夫的戏剧,但对于“契诃夫影响说”总是予以否认,宁愿称其受到曹禺《雷雨》的影响;而将夏衍誉作“中国的契诃夫”的曹禺却直接承认《北京人》就是摹仿契诃夫静态戏剧所作。以《上海屋檐下》为轴,可清晰发现夏衍的戏剧创作存在前后两次转向,分别表现为摹仿静态戏剧和将静态性本土化。借助焦菊隐的分析可以发现,从《上海屋檐下》到《心防》《愁城记》《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夏衍将契诃夫戏剧中停顿、象征性等手法内化,营造“忧郁的喜剧”的氛围,通过描写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结合情节剧和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形成了以契诃夫静态性为核心特点的半静态性现实主义,这也是夏衍反对“契诃夫影响说”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夏衍;静态戏剧;契诃夫;戏剧民族化
作者简介:程少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10:05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