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讲席教授罗福林访问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并作题为“亚非团结与另一种‘世界文学’”的讲座。此次讲座是人文学院第四届国际交流周暨国际文化节的主题演讲之一,也是“海派讲堂 艺文无界——国际知名学者共享会”的第九讲。讲座由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王宇平主持。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静、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师王宏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黄伟豪、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教授施东来以及来自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参加讲座。“海派讲堂 艺文无界——国际知名学者共享会”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海派艺术馆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新文类和创意写作研究院”承办。
罗福林教授的演讲内容丰富,视角独特。他首先对“世界文学”概念做探讨与反思,再从1953年茅盾成为新创办的《译文》主编说起,该刊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专门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的重要文学期刊,并在1958年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作家会议之后,更名为《世界文学》。他讲述了“亚非作家协会”的兴起过程,包括参与的中外作家、相关会议、文学刊物和翻译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世界文学》期刊,作为亚非及其他第三世界文学集体努力的主要载体,发表非洲、亚洲、南美和中东作家的作品,通过翻译为克服第一、第二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界限而不懈努力。罗福林教授不但展呈了一种建立在摆脱民族文化的殖民和帝国主义影响基础上的新型世界文学,还对其所关涉到的周扬与茅盾文学观的异同以及文化外交中的重要作家司马文森的文学实践做了细致讨论。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会师生围绕“世界文学”“亚非文学”“非结盟”“文化外交”“司马文森”和“杨朔”等关键词进行了深入地交流讨论。罗福林教授饶有兴趣地一一给予回应,讲座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结束。
撰稿:魏银霞
摄影:胡满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17:12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