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在人文学院讲学

2024-10-22


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人文艺术研究院举办了主题为“现代艺术与艺术观念”的人文学术前沿讲座。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外国美学》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高建平作主旨演讲,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全国部分省市美学学会联席会议主席、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访问教授祁志祥进行评议和对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各院系的教师和硕博士研究生对本次讲座高度关注,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数近60余人。讲座由欧洲科学院院士、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教育部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文科资深教授王宁主持。





高建平教授围绕现代艺术与艺术观念展开讲座,以艺术这一抽象内涵的英文对应概念“ART”作为主线贯穿讲座始终,以对“ART”一词的解读为出发点,通过诠释“ART”这一观念的发展源流、理论意义和审美价值来阐发现代艺术的深层内涵及其时代变迁。高建平以大写字母A开头的“ART”为出发点,通过世界艺术史经典著作《艺术的故事》的作者贡布里希的观点“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 as Art”(不存在艺术)来启发大家思考艺术的基本内涵。在梳理“ART”从起源、中世纪到现代的语义历程之后,高建平回归到汉字“艺”和“术”,介绍艺术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历程。高建平指出,大写字母,就是将艺术罩上“灵光圈”(halo),使它有“灵韵”(aura),贡布里希的观点,则是一种破除这种“灵韵”的立场。而被中国人翻译成“艺术”的有三个词:art, Art, the fine arts,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概念,又相互关联和重合。只有将不同时期对艺术的理解放置于历史的语境之下,才可以精准地把握艺术在文学研究中的内涵。


现代艺术体系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美的艺术”(the fine arts)组合推动了艺术体系的发展,而“同一原理”的追求,又推动了这一组合的内在关联性。高建平教授通过介绍康德等哲学家关于艺术的理论之后提出,艺术的存在以社会的环境和氛围为依托,随着社会群体的发展,艺术也分为精英艺术、通俗艺术、民间艺术。而当代艺术的“三分”则是:传统艺术,先锋艺术,通俗大众的艺术。如今,在当代艺术之中已经很大程度融入了后现代的元素,而先锋艺术的勃兴,既为传统艺术带来挑战,也促进了艺术概念的更新。最后,高建平教授将艺术引领到当下的人工智能时代,表达了自己对时代艺术危机和现代技术复制为艺术带来挑战等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艺术与美的关系在新条件下的重建,是时代的需要,希望大家可以挖掘“超越美学的美学”(aesthetics beyond aesthetics)的可能性。


祁志祥教授对高建平教授的演讲进行评议。祁志祥表示,在座师生通过高建平教授的讲座收获了很多理论知识和深层思考,深受教益。关于艺术的观念和内容是丰富而多样化的,但在当下时代,我们可以实现多元艺术之间的融合与共通。



王宁对讲座进行总结,他表示,希望在座师生对人文学科的核心价值与现代科技融合潜力进行全面认识。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参加讲座的师生纷纷表示收获良多,受益匪浅。




撰稿:曾欣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