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学术报告会在上海虹口、上海交大举行 ——倡议成立“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会”

2024-10-19

101516日,由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学术报告会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是上海市虹口区“第七届鲁迅文化周”活动的组成部分。会议分为两个阶段,15日下午在虹口区北外滩广场举行开幕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旅局党组书记童科、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在开幕式上致辞。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刘国胜、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董炳月、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全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做了主旨发言。16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东晖园继续举行学术报告会。


“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学术报告会合影


报告会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智库中心主任李新碗、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董炳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先后致辞。李新碗热情欢迎与会嘉宾莅临上海交通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他向嘉宾们介绍了上海交大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情况,学校正不断通过人文社科研究引导社会文化健康发展,努力提升公共意识,为文化传承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周令飞认为,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具有明显的契合度,上海的开放与多元为鲁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舞台,促使他与进步文人共同推动了新文化传播;同时,上海城市的繁华与苦难也成为鲁迅作品的重要素材,强化了鲁迅作品对于社会现实的表现力度。周令飞表示,鲁迅文化基金会正在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公益项目,致力弘扬鲁迅精神,鼓励年轻一代深入探讨鲁迅的思想与作品,传承鲁迅的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推动新时代文化创新。



董炳月代表中国鲁迅研究会向本次学术报告会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他认为现代作家与现代都市的关系是新文学研究、都市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鲁迅与上海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897年,那时16岁的鲁迅抄录了祖父的诗集《桐华阁诗钞》,组诗《洋场杂咏》十首七绝就是歌咏洋场上海的。鲁迅抄录这些诗作难免产生“上海想象”,并被祖父的忧患意识所触动。1898年5月,鲁迅去南京求学时经过上海,这与沿途交通状况有关,另一原因或是他对上海的好奇心。追溯种种历史细节,鲁迅晚年定居上海应有其历史必然性。


吴俊教授指出,1015日在北外滩进行的“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主旨报告突出了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的融通共生关系,1016日的学术报告会继续对鲁迅与上海的关系进行更为细致的研讨和展开。他向嘉宾们介绍了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弘扬“人文与理工并重”“文理工相辅相成”的深厚学统,人文学科学术和人才培养的成果正得高质量蓬勃发展,期待与会嘉宾继续关心、支持交大人文的建设发展。




吴俊教授特别提出,明年(2025年)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3月,简称左联)、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19305月,简称社联)成立95周年。也是193010成立的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95周年。这些左翼组织形成了完整的左翼文化运动阵营现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就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上海向全国、辐射国际社会,开始了历史性的蓬勃发展,掀开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历史新篇章。


上海交大人文学院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左翼文化研究中心”,同步开设了左翼文学研究生课程,开始了左翼文学、左翼文化和哲学社科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教学培养及博士学位论文撰写;2014年召开了左翼文学、社科文化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直接推进了东南亚地区的中国左翼文化的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发展。在左联、社联等联盟成立的“九五”之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愿意在学校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领导下,发起成立“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会”的郑重倡议。上海交大人文学院愿意以已有的左翼文化研究中心为基础平台,承担发起成立“上海左翼文化研究会”的文化使命和工作责任。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郭鹃,学林出版社总编尹利欣,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文贵良,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高玉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编叶祝弟,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浩,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刘国胜,《鲁迅研究月刊》编辑黄爱华,绍兴文理学院教授、鲁迅研究院执行院长曹禧修,上海大学教授谭旭东,西北大学教授袁少冲,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张中良教授、王锡荣教授、张先飞教授、符杰祥教授、张全之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代表30余人参加了16日的学术报告会。


会议共有三场学术讨论,27位学者做了大会发言,新论迭出、异彩纷呈。刘国胜教授分析了鲁迅的开放观、改革观和待人处事方法对提升上海城市品格的启示;刘勇教授以“鲁迅喜欢不喜欢上海”为题,分析了鲁迅对上海的复杂态度,充满了不确定内涵的丰富指向;同样,郜元宝教授结合大量材料分析了鲁迅对上海的矛盾态度;吴俊教授认为鲁迅在上海找到了生活意义上的“家”和政治意义上的“家”(左翼阵营);张中良教授分析了鲁迅开放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与上海文化品格的契合;张全之教授分析了鲁迅精神浸润上海的三条路径;杨扬教授别出心裁以钱谷融先生的鲁迅研究为例,分析了上海鲁迅研究的成就;周立民馆长将鲁迅、巴金、王元化视为上海的精神高峰;王锡荣教授分析了鲁迅眼里的上海人、袁绍冲教授分析了《阿金》中阿金形象的三重变异,可圈可点;文贵良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鲁迅的人生选择论述了“人与城”之间的关系;叶祝弟主编分析了鲁迅搬家与文学生产之间的关系;施晓燕研究馆员详细考证了鲁迅在共和旅馆时期的生活细节,再现了鲁迅初到上海时的心态和思想;高玉教授对“鲁迅手书的来源与定位”问题做了深入剖析;曹禧修教授对“鲁迅生命哲学视域中的幽默”颇多精彩论述;李浩馆长对“《呐喊》的乡村与城市”深入思索、启人长考;谭旭东教授对鲁迅与儿童文学的关系作出了扼要梳理;符杰祥教授对鲁迅笔名与文体创作关系进行了深入追问;乔丽华研究馆员“关于朝华社的合作者‘合记教育用品社’”的探讨令人耳目一新;祝宇红教授对鲁迅六看“泰山”系列电影的人类学考察别开生面;黄爱华馆员对“萧伯纳热”多重镜像的钩沉还原了历史的生动现场。多位青年鲁迅研究者如夏伟、丁佳园、卞文娅、王宇平等,也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心得卓见。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张中良   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高玉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文贵良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锡荣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杨扬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浩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青年教授张先飞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张全之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符杰祥


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刘国胜   上海大学教授谭旭东   绍兴文理学院教授、鲁迅研究院执行院长曹禧修   西北大学教授袁少冲


上海左联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顾良辉   《鲁迅研究月刊》编辑黄爱华   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馆员乔丽华    同济大学副教授祝宇红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研究馆员施晓燕      上海鲁迅纪念馆助理研究馆员卞文娅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王宇平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夏伟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鲁迅与上海城市品格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促进了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聚焦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这一话题,有助于深入挖掘鲁迅作品中的现实映射和文化意蕴,激发更多学者关注鲁迅与上海的互动关系,为鲁迅研究、上海城市文化研究拓展了新视域。


撰稿:文治春秋

摄影:刘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