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理论批评的国际化已成为国内文艺理论界的一个共识,为了更为有效地推动这一进程,国内一些顶尖的双一流高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22年12月3日,由《文学跨学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文艺评论(上海交通大学)基地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王宁先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杜克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比利时鲁汶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英国伦敦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澳门大学等中外高校的众多学者分别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参与了本次研讨会。与会者包括11位来自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的科学院院士或外籍院士以及众多高校教师和博士研究生。
研讨会主要围绕“中国人文学术国际化的现状及未来走向”、“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世界性特征”、“王宁先生的比较文学思想研究”、“王宁先生的世界文学思想研究”、“王宁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构建研究”、“王宁先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思想与国际相关学术成果的比较研究”以及“全球化视野中的王宁先生学术思想研究”等议题展开。
毋庸置疑,在最近的十多年里,乘着全球化的东风,中国文化和人文学术正在日益走向世界,一批杰出的中国人文学者通过直接用外语著述或借助翻译的中介,频频在国际学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受到国际学界的瞩目。在这一进程中,王宁先生是当今中国最为重要、最为高产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在过去4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倾注于精神分析学、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翻译研究、文学理论和世界文学等国际主流人文学术理论和思潮的研究,并在上述领域提出了深刻和引领性的洞见。此外,他还于近二十年里,致力于用中国的人文学术和文学理论的经验质疑西方的理论,在国内外学界发表了大量的中英文著述和论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为世界人文学术的发展做出了中国学者的卓越贡献。迄今,王宁先生已在国内外顶尖刊物如《新文学史》(New Literary History)、《批评探索》(Critical Inquiry)、《疆界 2》(boundary 2)《现代语言季刊》(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翻译》等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50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0余部,其中部分著作和论文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国际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王宁先生长期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自2009年以来,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和文科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和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分别于2010和2013年当选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此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先后应邀在美国国家人文中心、欧洲科学院、拉丁美洲科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级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表演讲,被认为是中国在国际人文学界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会议的开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主编彭青龙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顾锋教授首先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上致辞,他充分肯定了王宁先生在海内外取得的巨大学术成就和国际影响力,并希望更多的中国乃至交大的学者走向世界,在国际学界发出中国的声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在随后的致辞中指出,王宁先生学贯中西,他虽是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出身,但是积极介入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的阐释和批评,并通过英语写作不余遗力地将中国文学和理论推向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能逐渐为国际学界所知,王宁先生功不可没。王宁先生的学术之路其实是中国人文学术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聂珍钊在致辞中指出,王宁先生不仅是中国学术和声音的使者,让西方学界倾听中国的声音,还通过理论性、国际性、前沿性、系统性的学术研究,构建中国学术话语,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人文学术大师,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教授认为聂珍钊教授对王宁先生的评价非常中肯,并指出王宁先生是真正使中国声音、中国话语、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能在国外产生影响的学术大家。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设置了4场中外嘉宾的主旨发言,分别由南京大学原校长助理吴俊、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郝田虎、北京大学教授黄必康和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生安锋进行主持和评议。
在主旨发言中,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比较文学讲席教授让-米歇尔·拉巴泰(Jean-Michel Rabaté)在致辞和随后的主旨演讲中高度评价了王宁对西方理论的精准把握和从中国视角进行的令人信服的阐释,认为西方学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阅读王宁先生的著述对中国的人文学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通过他的英文著述和编辑的主题专辑了解了中国文学的现状。
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保罗·帕腾(Paul Patton)对王宁先生在世界一流出版社劳特里奇新近出版的英文专著《后现代主义之后》(After Postmodernism, 2023)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充分肯定了王宁教授对后现代主义以及西方理论家德勒兹和德里达的精深研究,认为这是一位中国理论家从中国视角出发与这些西方理论建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对话。
欧洲科学院院士,比利时鲁汶大学荣休教授西奥·德汉(Theo D’haen)认为,王宁先生在中西方发表了数量庞大的学术成果,是过去四十年来中国最为高产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学者之一。王宁先生在过去的学术研究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翻译、阐释和改造西方理论模式,并提出了与西方相媲美的中国本土的文学传统和研究方法。因此,可以说王宁先生是彰显中国文学和文学研究在世界学术界显著地位的主要学者。
英国学术院和欧洲科学院两院院士、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乔治·斯坦纳讲席教授加林·提汉诺夫(Galin Tihanov)对王宁先生提出的世界诗学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读。他通过将世界文学概念与文学理论的差异以及理论与诗学的差异置于欧美、中东和中国文化中进行考察,认为不同区域文化对理论和诗学的概念有不同的塑形作用,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都有着不同的功用。
欧洲科学院外加院士、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成洲将王宁先生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置于历史语境的、跨文化的、后理论和后批评三种批评范式中进行讨论,认为王宁先生不仅对当今的人文学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通过举办各类跨国学术活动,促进了东西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研究范式的发展。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郝田虎回顾了自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聆听王宁先生比较文学课程以及后来近30年的交往经历,对王宁先生在人文学术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和巨大影响力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他认为王宁先生勤恳敬业,严谨治学,提携后进,其大量中英文著述对中西方人文学术的发展和交流贡献卓著,王宁先生堪为青年学者的楷模。
欧洲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韩国成均馆大学教授西蒙·埃斯托克(Simon Estok)在阅读了王宁先生的大量英文论文后指出,王宁先生的学术成果及其创作过程具有与莎士比亚的创作相媲美的复杂多样性,其中包含了多种对立,既广博又集中,既客观又有主观判断,既细腻又坦率直接,总的来说非常发人深省。一般人认为,莎士比亚的一个巨大贡献就在于使英国戏剧成为世界戏剧,王宁的学术成果则使得中国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具有国际性影响,并与广大读者紧密联系,同样为国际学界带来了丰富而富有活力的学术文化。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教授顾明栋在主旨发言中指出,王宁先生数量庞大的中英文著述,构成了中西学术思想的有效连接,起到了搭建中西学术交流的桥梁之作用。加拿大皇家学会和欧洲科学院两院院士、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乔纳森·哈特(Jonathan Hart)回顾了他们一起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共同经历,并认为王宁先生通过自己从中国视角出发对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以及莎士比亚和弗莱的研究将中国学者的声音带入世界学术界,他所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罗林首先代表中国阿拉伯语研究界表达了对王宁先生所取得的巨大学术成就和广泛国际影响力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指出,王宁先生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神话,也是中国学术界的一颗长青树,大树参天,枝繁叶茂,庇护着学界后生晚辈的成长和发展。无论是跨文化视角下的西学为用,还是中西文化间性的探索,还是当下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王宁先生一直在不断的更新自我,不断的批判自我,也同时不断引领学界向不同的领域拓展。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尚必武认为,王宁先生作为当下中国最为重要、成果最为丰富的人文学者之一,始终致力于同国际学术界展开积极对话,并得到广泛认可。他指出,王宁先生的学术兴趣覆盖了诸如精神分析批评、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翻译和世界文学等众多领域,并就上述每个领域的前沿论题的研究提出了独特的深刻洞见,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海大学教授曾军回顾了自己与王宁先生的交往经历并指出王宁先生是享誉海外的中国学者。他通过在国外发表大量的英文著述,使中国人文学术对国际学术的影响超越了对世界汉学圈,走向了西方的主流学术界。。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生安锋认为王宁先生的学术研究总是站在国际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前沿、着眼于国际性和注重理论的创新性。王宁先生在学术的上的成就和海内外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一种“王宁现象”,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很强的标杆作用,对于新世纪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学交流、文化互动和文明互鉴走向全球性的学术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都具有示范性的价值,因此王宁现象非常值得学界进一步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云霞从多个维度表达了对王宁先生学术人格的钦佩与敬意。她表示,作为年轻一代的学人,她从王先生的学术著作中获得丰富滋养和深刻启迪。作为同事,她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到身兼学者和院长的他所具有的超凡能力,包括敏锐的洞察力、迅速的决断力、果敢的执行力,以及温润的亲和力。作为学术同行,她认为,王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学者,其学术研究具有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特点,其建树是多方面的,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更是成就斐然。四川大学教授熊辉认为王宁先生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比较文学学者,他不仅率先向世界文坛展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而且用朝向世界的视野与国际比较文学专家展开平等对话;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化全球化和欧美中心主义遭遇挑战的时代语境下,王宁先生从一位学者的身份和立场出发,提出了崭新的世界文学观念,重点包含重构世界文学的路径和策略,以及弱势民族文学如何突围并进入世界文学的行列等。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振武认为王宁先生是一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的大家。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王宁先生研读、撰文、办刊、育人、传播、评论、讲学,横跨多个领域,享誉海内外。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韩振江认为王宁先生以中学为体与国际学界展开的有效的对话,推进了中国学术的国际化和东学西传。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邹理认为王宁先生是21世纪以来中国最为重要、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王宁先生通过揭示西方学者构建的世界文学体系的指涉危机,对世界文学的组织原则、学术逻辑、形成中介和阐释框架进行了与现实世界相符的重构。王宁先生超越了西方学者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定势,提出了一种真正既兼顾世界各国文学的分布同时又注重文学本身的质量和世界性影响的世界文学愿景。
此外,澳门大学讲座教授孙艺风、北京大学教授黄必康、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徐剑、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宋炳辉、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上海交通大学访问教授宋伟、祁志祥和谢柏梁也分别从翻译研究、传媒研究、比较文学和美学研究等不同的角度对王宁先生在海内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广泛影响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因故未能出席研讨会的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校区英文讲席教授罗伯·威尔逊(Rob Wilson)、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德文和比较文学讲席教授、《比较文学研究》(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主编托马斯·比比(Thomas Beebee)等提交了书面论文,他们在论文中高度评价了王宁为在国际学界推进中国人文学术国际化所作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并对王宁的英文著作作了仔细的解读和讨论。
王宁教授在各位学者发言之后,致了答词。他在简略地回顾了自己的学术道路后指出,他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与国际学界,尤其是与西方学界的长期交往中,清晰地看出一条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始终主宰着国际人文学界。要打破这一固有的思维定势,中国的人文学者应该主动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并发出中国的声音。在这方面,他感谢大家对自己的褒奖,并认为自己仅做了一些理所能及的工作,今后的路还很长,中国人文学术国际化的进程中还会遇到更多艰难险阻,但是他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要勇往直前达到预期的目标。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国际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乃至整个人文学界一直都为西方学者所把持。他们将取自区域性的西方经验为基础提出的文学理论概念和研究视角视作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研究框架,从而忽视了非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经验在构建文学理论中的作用。国际学术界的世界文学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没有非西方国家文学经验和文学理论的西方学者自己的讨论。正如德汉教授所指出的,王宁先生在过去四十余年的学术研究中通过对西方理论和中国文学传统的精深研究,提出了与西方研究相媲美的中国文学研究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在国际各类英文权威期刊和出版社的大量著述,不断地拓展中国文学、文化以及文学理论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确实,近几年来,一些关注东方文学和人文学术的西方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一些非西方学者和理论家的著述,他们在自己主编的刊物或辞书中邀请王宁为之撰文,其中在劳特里奇《全球化百科全书》、劳特里奇《翻译理论和方法论》指南等英文著述或辞书中,王宁应邀撰写了诸如《后现代主义》《比较文学》《翻译》《东方主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重要章节或词条,从而借助英文和西方主流出版社的中介发出了中国的声音,赢得了西方主流学界的瞩目和尊重。多家国际英文刊物以主题专辑的形式讨论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就是一个明证。本次会议上,中西方著名学者共同对王宁先生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方面更好地发掘王宁先生的世界文学研究范式的价值及其对世界文学研究的贡献,从而使其以中国经验为基础构建的文学理论为更多的中西方学者在实践中运用,促进世界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打破了目前世界文学研究的“西方中心主义”模式,开启了西方著名学者主动探讨、研究并传播中国当代学者的理论建构的新篇章。可以说,没有中国学者的贡献的世界文学理论至少是不全面的。王宁先生的文学研究思想在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影响力为确立中国学术思想在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地位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供稿: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