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余治平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孔子之前儒者的身份、职事与行状研究”结项“优秀”

2022-11-11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项目“春秋经义训”负责人、我院哲学系余治平教授承担的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孔子之前儒者的身份、职事与行状研究”于近日结项。经同行专家和国家社科基金办公室最终鉴定,该成果被评定为“优秀”等次。


该课题从殷周王官体系中术士、卜、宗、祝、史、大宰、乡大夫、司仪、诸子的职责探寻“王官之学”的兴起过程,挖掘儒的人文起源;追溯原始巫觋形成的历史,借助其沟通天、人的职事活动,而揭示出儒的神文起源,并强调后世孔儒自觉“去巫化”的祛魅努力,而试图完全从“神道设教”转向了“绝天地通”;沿着官师队伍中太师、师氏、保氏、联师儒、乐师、乐正、大司乐之职业所事,而勾勒出早期儒者作为知识人群体的教师身份起源;考察甲骨文中的“需”字,从语源学、语用学路径,结合《周易·需卦》而阐发儒的文字起源和语用学背景;以《墨子·公孟》篇的“古言服”记载为切入点,而基本厘清作为前殷遗族的民间知识分子与早期儒者队伍构成的历史关联和意义关联;基于上古“道术”、“小六艺”和“大六艺”,而探析出早期儒家学派如何把天下的共同经典演变成儒门一家垄断、直到汉初武帝将其“立于学宫”的基本历程;立足于经典文本,从远古神话、传世典籍和新近出土文献中,寻找早期儒者的精神先知,并为其建构出一套可靠的偶像谱系,沿着“圣王是儒”的线索而把远古神话中的伏羲、女娲尊奉为儒的始祖,其下限则止于春秋末期孜孜矻矻给力于改造知识人队伍的伟大孔子;基于《墨子·非儒》篇,从同时代批评者的文字中反省早期儒者的缺失,阐发《儒行》二十条以重新对儒者进行道义规定,充分凸显孔子在“君子儒”改造与儒者群体历史转型过程中的积极建构作用和文化贡献,恰如《韩非子·显学》所曰:“儒之所至,孔丘也”。


挖掘孔子之前儒的起源,使得该选题具有填补学术盲区的性质。理清先孔儒者的身份、地位、职事、行状则有助于人们了解早期儒者群体的性格特征、学术追求和思想倾向,纠正长期以来直接把孔子当儒的最早源头的偏见和误解,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儒者起源对中华文化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信息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信息来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供稿:张惟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