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举办的“传记与非虚构写作”工作坊第四期活动在蔚芝书店如期举办。本次讲座由同济大学崔铭主讲,题目为“与伟大的灵魂共处——北宋三大文化巨人传记写作感言”。主持及评议人为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主任刘佳林。
崔铭回顾她二十四年来写作《苏轼传》《欧阳修传》《王安石传》的缘起,剖析其写作原则,感言传记书写的艰辛与困难,写作过程中的心灵激荡溢于言表。
辉煌时代的文化巨人
崔铭感叹阅读和书写苏轼、欧阳修和王安石是一种幸福。这三位人物生活于文化造极的宋代,都是影响深远的政治家、学贯四部的大学者、成就卓著的文学艺术家,并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是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
坚持“无一事无来历”,但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的写作原则
坚持“无一事无来历”,即持书写有根据的历史;但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即允许适度的想象推演。传记应兼顾科学性和文学性,以真实为根本原则,同时通过想象和解释来表现传主的人格。
为了还原有血有肉的“人”,特别是对于这类有政治大节和学术业绩的传主,崔铭注意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挖掘其丰满、有温度的人性特点。此外,她通过作品串起人生,用“以译代注”的方式,在行文中对诗文进行阐释,提高阅读的流畅性。
基于这样的写作原则,三部文化巨人传既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又能在各种文化程度的读者中普及。
写作的困难与心灵的激荡
崔铭写作时对传记本身所具有的挑战性深有感触。首先,穷尽文献搜集已属不易,面对卷帙浩繁的资料,写作者要取舍和辨析其中的史实,还需要时时"对抗历史的惯性"。其次,传记家对传主需抱有“了解之同情”,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崔老师谈到书写欧阳修时因无法整合其诗文词作品中所呈现的多重人格而一度陷入困境,最终在史料中探得其多面性格生成的原因,并看到欧阳修在追求德性完美、实现理想人格中展现的自我努力,理解了其人格的伟大。
最后,崔铭讲到三部传记写作体验的不同。智者苏轼的豪放与从容让她的写作充满欢喜与感动;达者欧阳修在世事纷扰和疾病欺凌中难敌生命的虚无,让她感伤又充满敬意;勇者王安石激流勇进、激流勇退,让她崇敬而心疼。
互动与交流
崔铭真挚而深情的讲述引起了现场听众的热烈讨论,听众就如何辨别史料、如何接纳传主人性的弱点等写作方法提出疑问。崔铭认为,要找到可信的史料,需穷尽文献,并在各家叙事中,剥除主观因素,留存真正的史实。此外,写作传记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既要理性辨析事实,也要感性地体悟传主内心,真正接纳传主。
刘佳林评议了崔铭的精彩演讲。崔老师已出版的两部传记确乎实现了她所追求的"无一事无来历"。在忠实于历史的同时,作者用贴合传主身份的方式进行写作,通过轶事展现传主性情,真正实现了和传主共处、对话,最终体悟了其灵魂之伟大。崔老师讲述中穿插的个人写作轶事佐证了传记写作实为艰辛,但也充满了真情和感动,比如她与王水照先生之间无私的学术分享流淌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因此,伟大的灵魂是有魅力的,写作传记也能提升自我。
版权所有Copyright@2016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沪交ICP备20101064号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人文学院
截止今日 10:19 网站浏览量统计:1538660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