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人文动态
人文动态

“写作与礼貌论”:从“面子”说起——“传记与非虚构写作”作坊第三期工作坊顺利举办

2021-05-24


2021年5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主办的“传记与非虚构写作”工作坊第三期活动在蔚芝书店举办,这也是上海交通大学灯塔传记社成立后的第一次学术活动。本次讲座由上海交通大学马嘉思(Matthias Gerner)教授主讲,题目为“写作与礼貌论”(Writing and Politeness Theory),主持及评议人为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研究员、宁波大学尹德翔教授。



马嘉思教授从英语人称代词的混用说起,他用丰富的例句说明同一人称代词在不同语境中指代的不同含义,以此阐述语言对“礼貌”的讲究。



“面子”与“礼貌”

马嘉思教授援引布朗与列文森的“礼貌”理论,来说明广泛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面子”问题。在布朗与列文森的语言学模型中,“积极面”(positive face)“消极面”(negative face)是影响语言表述的两个因素。人们在交际中总需要不停地变化语言,以调适对对话方的“威胁”(threaten),以达到照顾或冒犯对方“面子”的效果。他以同一情境下不同的表达策略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五种不同的“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s)。


 决定“礼貌”的变量

“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权力差别”(power differential)、“强加的程度”(degree of imposition)三个变量共同影响了“威胁面子的程度”(degree of face threat)。同时,三者仍会受制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对实际的语言表述产生影响。


互动与交流

现场听众对“礼貌论”的现实应用尤其感兴趣,他们关心语言中对性别的模糊是否影响社交距离,以及“礼貌论”是否可以应用于对特定文本的解读。马嘉思教授认为,交际中词汇的选择必然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但若过度追求个体的满意度,反而会阻碍交际活动的正常展开。同时,他亦欣喜于“礼貌论”能迅速被现场听众吸收并运用到自己的学术思考中。



尹德翔教授评议了马嘉思教授的演讲及现场互动环节,他认为马嘉思教授的演讲以“面子”为引,拉近了不同文化的距离,十分亲切。他补充说明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中“面子”的观察和书写史,并指出,引入语言学视角可以实现学科互涉,为传记写作及研究提供新鲜思路。同时,工作坊的交流模式可以突破学科界限,让更多的人阅读传记、了解传记,甚至书写传记、研究传记。



寄语与彩蛋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负责人丁晓萍老师寄语新成立的灯塔传记社,她指出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传主、人人都可以写传记的时代,相信传记社作为全国第一个传记类的社团,能在未来的活动中发掘出更多传记新星,绽放青年学子的学术光芒。



灯塔传记社社长章佳瑶同学回应了丁晓萍老师的热烈期待,上海交通大学传记中心主任刘佳林教授为提问的听众颁发传记社纪念品。




撰稿:范晨
摄影:金叶